永乐九年那会儿,明成祖朱棣做了个挺有深意的梦:他老爹朱元璋把代表老天爷眷顾的大玉圭递给了他,跟他说:“这皇位要传给咱孙子,子孙后代都会昌盛。”朱棣正琢磨这梦是啥意思呢,好消息就来了——他儿子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起名朱瞻基。这娃成了朱棣打天下、坐皇位的重要精神支柱。
朱棣一辈子特别英勇,但在他23个孙子里面,为啥他特别疼爱朱瞻基呢?是什么原因让他决定特别栽培朱瞻基,甚至不惜冒险来保护这位将来的皇上?
【朱瞻基的“祥瑞”出生:天命加身的幸运儿】
1411年,也就是永乐九年,那时候,燕王朱棣已经当上皇帝,还把都城定在了北京。这一年,他们家有件特别高兴的事儿:太子朱高炽的正妻张氏,生下了一个男娃娃,这可是朱棣的第一个嫡亲孙子。这事儿发生的时候,还有不少特别的情况呢。
那时候,朱棣刚打赢靖难之役不久,皇位还没坐热乎,正处在稳固统治的关键时候。可没想到,朱瞻基的到来就像一股暖流,给这位新皇帝带来了不一样的开心和期盼。说起来,朱瞻基出生前还有段挺神奇的小故事。就在他快出生那会儿,朱棣做了个梦。
他做梦梦到老爸明太祖朱元璋,给了他一块代表皇帝权力的大玉圭,一脸严肃地说:“这玉圭传给你儿子,你们朱家就能一直昌盛。”朱棣醒来后,还在琢磨这话的意思呢,手下人就急匆匆来告诉他,世子妃生了个大胖小子。这时候,朱棣突然感觉梦里和现实连上了,觉得这个小孙子就是老天选中的福星。
朱棣亲自去看望刚出生的宝宝。他看着这个小家伙,心里特别喜欢。根据历史记载,朱瞻基从小身体棒棒的,长相端正,眉眼间还有股子英气,这让朱棣更加确信这孙子以后能有出息。于是,他给孙子取名叫“瞻基”,意思是“远望基业”,盼着他能守住大明的江山。
朱瞻基出生不只是给皇室添了大喜事,也给朱棣心里添了把劲。那时候,朱棣刚打完艰难的靖难之战,对以后能不能稳住局面挺犯愁。而这个正牌大孙子的到来,就好像悄悄地帮他放下了一些心事。
历史上记载,朱棣特别疼爱这个长孙,多次亲自过问他的成长情况,很早就开始为他的将来打算。
这一年,朱棣对自己的政治蓝图更有把握了。他开始动手调整权力的布局。这些举动也悄悄透露出他对孙子朱瞻基的期望。他盼着这个被视为天命所归的孙子,将来能让大明迎来更加灿烂的时光。
【超规格的待遇:皇太孙的双保险】
在明朝的时候,一般太子没了之后,才会立皇太孙,好让皇位继承名正言顺。但朱瞻基却是个例外,他在太子朱高炽还活着的时候,就被朱棣立为了皇太孙,这足以看出朱棣有多看重他。
1413年,也就是永乐十一年,朱瞻基才12岁,但朱棣特别让他以皇太孙的身份开始掌权,这种爷爷直接选孙子当继承人的做法,在明朝还是头一回。其实,朱瞻基小时候,朱棣就已经把他当作太孙来看待了。朱棣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1407年,也就是永乐五年的时候,朱瞻基才9岁大。那年,朱棣带着他去了北京,开始让他接触国家大事。第二年,朱棣出兵攻打蒙古,把还没立为太子的哥哥朱高炽留在南京管理国家,却把年纪还小的朱瞻基留在了北京。朱瞻基在内阁大臣夏原吉的帮助下,开始学习处理政事。虽然那时候他还不能真正掌权,但他的位置已经说明了他有多重要。
到了永乐十一年,朱棣给朱瞻基正式办了册封大典,封他为皇太孙。这事儿不光是家里的大事,也是国家的重要决定。朱棣这么做是想告诉大家,朱高炽之后,皇位将由朱瞻基来坐,这样皇位继承就名正言顺了,同时也向朝廷和百姓表明了他的心意。
朱棣做这个决定可不是一时冲动。他明白二儿子朱高煦一直盯着太子的位置,心术不正,而大儿子朱高炽呢,性格软弱,身体也不好。为了让孙子朱瞻基能稳稳当当地当上皇帝,朱棣就用了一些特别的方法来加强朱瞻基的地位。
比如说,朱瞻基能随时出席重大典礼,和朱棣一块儿料理国事,这样的待遇,可不是一般的皇太孙能享有的。
朱瞻基行了册立礼之后,朝廷里上上下下都觉得,他以后肯定是大明帝国的老大了。为了让大家更认定这一点,朱棣对他特别好。平时,朱瞻基能经常参加朝廷商量大事的会议,碰到重要的节日活动,他也总是被安排站在很显眼的地方。
【帝王式的培养:从战场到朝堂的全能磨练】
朱瞻基打小就受到了爷爷朱棣的特别栽培,他长大的路子跟其他皇室小孩很不一样。他没整天呆在皇宫里过奢侈日子,而是早早被朱棣带到战场和朝廷,锻炼成了个文武双全的好继承人。从1408年的永乐六年起,朱瞻基就经常跟着爷爷参加各种大事,比如巡查边疆和管理国家事务。
朱棣盼着这位亲孙子既能了解百姓生活,又能锻炼自己的勇气。到了永乐十年,也就是1412年,才14岁的朱瞻基就被派去训练“幼军”了。这支队伍由好几千个17到20岁的健壮小伙子组成,他们都是精挑细选的,身体倍儿棒,家世也清白。
朱棣把军队交给了朱瞻基来带,这样既能让朱瞻基通过实际操作学习怎么指挥军队,也是想帮他建立一支将来能信赖的部队。在训练的时候,朱瞻基得参加战术练习,这段日子让他对打仗的策略有了很深的体会。
16岁那年,朱瞻基被爷爷带到了真正的战场上历练。1414年,也就是永乐十二年,朱棣亲自带兵攻打漠北,朱瞻基也跟着一起出征了。在路上,朱棣还让朱瞻基试着指挥一部分军队,好锻炼他在战场上的判断力。
在北元打仗那会儿,朱瞻基碰到了好多难题,像东西不够用、天气超坏这些,这些都让他的意志变得更坚定,应变也更快了。朱棣还希望朱瞻基在政治上也能有出息。所以朱棣出去打仗时,就让朱瞻基留在北京,跟夏原吉这些朝廷的大官们一起管国家大事。
这次经历非常重要,意味着朱棣已经开始把他当作未来的接班人,让他在实战中锻炼。这时候,尽管朱瞻基还很年轻,但他已经表现出了特别出色的观察力和办事能力。他正在学着怎样听取不同的声音,怎样让朝廷大臣们之间的关系保持和谐。
朱瞻基很有文采,艺术上也挺有能耐,这点大家都很看重。朱棣专门给他找了好多有学问的人当老师,像姚广孝、夏原吉这些大文人都在其中。朱瞻基在写字、画画上也特别有天赋。虽说他的艺术本事不像带兵打仗和处理政事那样直接关乎国家大事,但却让他赢得了更多人的喜欢,让他在大家心里的地位更牢固了。
【朱高炽的“衬托”:孙子的完美弥补】
朱棣对朱高炽的看法挺纠结的,他又觉得不满,又有点没办法。在朱棣心里,朱高炽这人挺善良,能干好朝廷的事儿,可就是性子太软,身体也总是弱。朱棣自己是靠打仗打下江山的,所以他老觉得大儿子朱高炽不够勇猛。
1403年永乐元年时,朱高炽被定为太子。但之后朱棣经常对这个决定表示不满意。朱高炽身体胖得走路都费劲,史书都说他“胖得骑不了马”,这在喜欢武力的朱棣眼里是个大缺点。朱棣好几次在朝臣面前数落朱高炽,害得太子身边的人老是因为各种小事被处罚。
1420年,也就是永乐十八年,北京正式成为了新都城。可没多久,紫禁城的一场大火,让大家又开始激烈地讨论起迁都这事儿到底对不对,朱棣皇帝也因此发了大火,不少官员都遭了殃。但奇怪的是,太子那边的重要人物却一点事儿没有。还有个大臣叫邹缉的,他站出来说了迁都的不好,本以为会惹祸上身,结果反而还升了官。
说白了,他因为是太子那边的重要人物,朱棣清楚,直接对付他会影响太子的势力稳定。不过,朱棣的不满在别处有了出口。朱瞻基,这个正宗的皇孙,在很大程度上补足了朱高炽的不足。朱瞻基既能文又能武,既能管军队的事,又能处理国家大事,他的本事让朱棣很是满意。
从9岁开始,朱瞻基就以皇太孙的身份帮忙处理国家大事,表现出了很强的学习本事。跟着祖父去漠北打仗时,朱瞻基靠着沉着和勇气,让大家看到了他的军事才能。朱棣经常在朝廷大臣面前夸奖朱瞻基,满脸都是赞赏。他还说过:“这孩子以后肯定是个治理国家的好手。”
从这些话里能看出来,朱瞻基对朱棣来说,就是他对国家以后的期盼,也像是弥补太子不足的一个方法。身为嫡长孙,朱瞻基有本事,表现也好,让朝中的大臣们都很佩服,大家慢慢都觉得,就算朱高炽身体不好,国家以后也能靠朱瞻基。
虽然朱高炽在太子位置上熬了20年,但他的沉稳和仁慈最终赢得了大臣们的支持。他当上皇帝后,推行了一系列宽松的政策,为“仁宣之治”的好局面奠定了基础。不过,不管是当太子还是当皇帝,朱高炽都离不开朱瞻基的帮忙。
这对爷孙俩之间有着挺有意思的关系:朱瞻基也在某种程度上帮衬着。他在爷爷朱棣和爸爸朱高炽中间,起着大明王朝权力交接时最重要的连接作用。
【朱瞻基的荣耀登基:从危机中展现天赋】
1425年洪熙元年五月,明朝的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因为生病去世了,然后他的儿子朱瞻基,当时才27岁,就当上了皇帝,人们称他为明宣宗。不过,他坐上皇位的过程可不是那么轻松,而是一路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是一次对权力的巨大挑战。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朱瞻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那时候情况挺紧急的。仁宗皇帝病得厉害,可太子朱瞻基还在南京呢。明代宗朱祁钰的亲妈吴贤妃住在宫外,而有些大臣心里向着汉王朱高煦,在暗地里不停搞小动作。仁宗一走,朝廷里里外外都乱套了,各种势力搅在一起。有人觉得朱瞻基太年轻,靠不住,还有人想方设法不让他顺顺利利当上皇帝。
朱高煦从仁宗那时候起,心里就琢磨着想当皇帝。仁宗一死,他就想在路上埋伏,把朱瞻基给干掉,然后自己当皇上。朱瞻基在路上听说京城有变,立马就改了行程。他聪明地绕开了可能有人埋伏的地方,一边让护卫们提高警惕,一边偷偷跟那些忠心的大臣们联系。
多年来,爷爷朱棣的教导让他在遇到这种紧急情况时能沉得住气。最后,他成功到了北京,并且很快就把局面控制住了。朱瞻基当上皇帝后,立马就动手解决可能发生的叛乱。他先奖励和提拔那些忠心的大臣,让朝廷稳住,接着又对汉王朱高煦进行了试探性的安抚。
发现朱高煦不愿罢休后,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果断下令出兵平定叛乱。这次叛乱被叫做“汉王之乱”,朱高煦虽然自以为勇猛,但在朱瞻基周密安排下很快被打败。抓住汉王后,朱瞻基把他贬为普通人,彻底除掉了这个隐患。
朱瞻基坐稳皇位后,显现出了他作为皇帝的出色治国本领。他从祖父和父亲手里接过的是一个已经很强盛的国家,但这时候国内国外还是有很多麻烦事儿。到了宣德时期,他一边继续用仁宗的宽厚政策治国,一边又采纳了朱棣那种果断的军事手段,从而迎来了“仁宣之治”的昌盛时代。
【参考资料:】
朱瞻基,创作了一幅被誉为“天下第一”的扇子画。
本报记者 王晶晶 报道于《环球人物》杂志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