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鲁鸣紧急纠错,两位新星恐被放弃,女篮功勋或集体回归

好家伙,这篮球圈的剧本,真是比好莱坞编剧还敢写。

前脚我们还看着女篮热身赛那副有劲使不出的憋屈样,寻思着这新老交替的学费得交到啥时候,后脚宫鲁鸣指导直接就把桌子给掀了。

他一句“主要看能力,年龄不是问题”,听着云淡风轻,实际上等于在国家队门口挂了个牌子,上书:“英雄不问出处,能打的都给我进来!”

这话说得,简直就是一声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尤其是给那几位曾经的国家队“钉子户”,如今在门口略显尴尬的老将们,直接开了个VIP通道。

什么叫“攻守兼备、跟得上节奏”?

翻译过来不就是:别跟我扯那些虚的,我需要现在、立刻、马上就能上场砍分、能防守、能稳住局面的狠角色。

说真的,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么现实,尤其是在竞技体育这个修罗场里。

之前的几场热身赛,场面简直不忍直视。

你眼睁睁看着年轻姑娘们在场上,像一群没头苍蝇,进攻全靠一股子蛮劲,防守端被人一个挡拆就过得干干净净。

问题在哪?

宫指导算是把话挑明了:球队缺个“老司机”,一个能在关键时刻踩刹车、能看懂导航、知道啥时候该加速啥时候该拐弯的后场大脑。

这话一出来,我脑子里就跟放电影似的,王思雨那神出鬼没的抢断、杨力维那张手就来的冷血三分,画面太清晰了。

她们不在,女篮的后卫线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飞得高不高不知道,但飘是肯定的。

所以你看,有时候“更新换代”这个词,听着热血沸腾,其实是个伪命题。

它不是一刀切,不是把老的都扔了,新的就能自动长出来。

现实狠狠地告诉你,有些东西,比如球场上的大局观、那种关键时刻心脏能当发动机用的抗压能力,真不是靠多跑几个折返跑就能练出来的。

那是用一场场失利、一次次绝杀、一身伤病换来的无价之宝。

郑薇指导带着广东女篮在亚俱杯上怎么夺冠的?

不就是靠着黄思静、杨力维这帮老江湖把经验和默契发挥到了极致嘛。

所以,宫鲁蒙这次“拨乱反正”,与其说是理念的转变,不如说是一次对现实的低头,为了眼前的巴黎奥运会资格,他没时间再搞什么“养成系”了。

这么一来,李缘的处境就变得肉眼可见的尴尬。

这小姑娘,拼劲十足,像个小马达,但她最大的问题是,只有油门,没有导航。

一上场就猛踩油门往前冲,至于往哪冲,前面是悬崖还是坦途,似乎全凭感觉。

当球队需要慢下来,需要有人像个老吏一样,不慌不忙地梳理脉络时,她往往第一个先乱了阵脚。

当王思雨和杨力维这两个名字重新被摆上台面,李缘那点速度优势,瞬间就不香了。

这不是否定她的努力,而是在国家队这个级别的舞台,你的任何一块短板,都会被对手当成突破口,往死里打。

同样上了“淘汰观察名单”的,还有那位万众瞩目的“女姚明”张子宇。

姑娘在青年赛场上,那是核武器级别的存在。

可到了国际赛场,她那“吨位即正义”的打法,副作用也暴露无遗。

移动慢,成了全队防守轮转的黑洞;进攻端虽然篮下有优势,但整体节奏被拖得像开了0.5倍速。

现代篮球,尤其是FIBA赛场,早就不流行站桩式中锋了。

你需要能跑能跳,能换防到外线,能参与快攻。

在这点上,无论是技术更全面的刘禹彤,还是早已在WNBA证明过自己的李月汝,显然都更符合中国女篮的即战力需求。

当然,最让球迷们“意难平”的,还得是李梦回归的呼声。

这位曾经的锋线大杀器,因为那些场外的是是非非暂时淡出。

但谁都得承认,论持球强攻的能力,论那种“把球给我,我带你们回家”的霸气,国内无人能出其右。

只要她站在场上,就是对方防守最头疼的那个点。

宫指导那句“只看能力”,简直就是为她回归铺好的红地毯。

竞技体育嘛,说到底,菜是原罪。

只要你强到无可替代,很多事情,自然也就有了回旋的余地。

这出“老将归位”的大戏,看得人热血沸腾,但冷静下来咂摸一下,又有点五味杂陈。

它像一剂强心针,能解中国女篮的燃眉之急,但也像一碗“后悔药”,暴露了我们人才培养的断层。

为什么年轻球员顶不上来?

是青训出了问题,还是联赛环境太过安逸?

把宝全押在老将身上,这次奥运周期或许能扛过去,那下一次呢?

当下一次危机来临,我们还有“李梦们”可以召唤吗?

这事儿,往小了说,是国家队的选人策略调整;往大了说,其实是整个中国篮球发展路线的一次反思。

我们是继续迷信球星的个人能力,还是下定决心,去打造一个即便没有超级英雄也能稳定运转的强大体系?

这问题,宫鲁鸣指导在思考,我们这些球迷,或许也该想一想。

所以,各位看官,你们觉得这次老将们的集体回归,是拯救女篮的“复仇者联盟”集结,还是只是推迟了那场迟早要来的“青春风暴”?

来评论区聊聊,让我看看你们的“战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