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针对《上海市促进高成长企业加快发展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份《实施细则》里,明确了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的定义标准、服务安排,以及动态管理等培育机制,为这类企业的发展划出了清晰“路线图”。
而就在不久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还发布了《上海市促进高成长企业加快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其中明确提出计划:到2027年,培育出100家独角兽企业。这一系列动作不难看出,高成长性企业如今正越来越受政府层面的重视。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上海离“百家独角兽”的目标还有多大差距?
根据张通社Link数据库的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9月22日,上海目前已汇聚了79家独角兽企业。简单一算便知,要达成“百家独角兽”的目标,上海还需要再补充21个“席位”。
01
两家企业估值突破千亿
从估值规模来看,据张通社Link数据库统计,今年上海79家独角兽企业的总估值已突破1.6万亿元。其中,有2家企业成功迈入千亿估值大关,还有48家企业估值突破百亿元。
单看千亿估值梯队,分别是米哈游和小红书,二者估值均在1700亿元左右。
先看米哈游,这家2012年成立的企业扎根徐汇区,业务聚焦国产动漫文化领域,涵盖移动游戏、漫画等核心板块。不过根据最新市场消息,2024年公司总销售额同比下降23%,降至47亿美元,增长节奏有所放缓。
再看小红书,2013年在黄浦区成立,始终以“Inspire Lives分享和发现世界的精彩”为使命——用户可以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记录生活点滴,分享多元生活方式。此前市场信息显示,2024年小红书表现亮眼,净利润实现翻番,成功突破10亿美元。
除了这两家千亿级企业,紫光展锐以约700亿元的估值跻身前三,同时也是估值TOP3中唯一一家聚焦集成电路领域的企业。这家2013年成立于上海张江的公司,专注于移动通信与物联网领域核心芯片的研发设计,产品覆盖范围极广,包括2G/3G/4G/5G移动通信芯片、物联网芯片、射频芯片、无线连接芯片、安全芯片、电视芯片等多个品类。
从财务与市场表现来看,2024年紫光展锐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全年芯片出货量超16亿颗,营收达145亿元,同比增长11%。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权威机构公布的2025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AP-SoC市场份额排名中,紫光展锐以10%的份额位列第四,在全球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整体梳理估值前十的独角兽企业会发现,它们的估值总额接近7000亿元,几乎占到上海独角兽总估值1.6万亿元的一半,头部效应显著。行业分布上,前十企业中既有紫光展锐、中芯南方、积塔半导体这样的集成电路领域代表,也有企业来自数字文娱、金融、电子商务等热门赛道,行业覆盖面较为多元。
02
四大领域汇聚独角兽最多
从行业领域来看,在上海的独角兽主要分布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汽车交通、数字文娱、电子商务、先进制造、机器人、新能源、物流、金融、消费生活和企业服务等13个行业中。
其中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汽车交通四大领域汇聚了最多独角兽。其中集成电路领域内的独角兽共有12家,除了上述紫光展锐外,还汇聚了中芯南方、积塔半导体、上海超硅等企业。12家独角兽总计估值超2700亿,占估值总和超16%。
集成电路这条赛道上,为何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独角兽?市场分析指出,首先是政策驱动的“摩尔定律”。多个国家级别的大基金,背后巨大的资金投入,就像精准的产业催化剂,让集成电路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呈现指数级增长。
其次是市场倒逼的“反周期定律”,越来越多的国产替代需求催生出大量聚焦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最重要的还是人才聚集的“马太效应”,高校的专项培养,让多地形成了完整的人才蓄水池。在这些因素的共振下,集成电路领域内往往能够诞生更多的独角兽。
除了集成电路外,人工智能领域内汇聚了11家独角兽,估值总和超1600亿元。其中小度科技是该领域估值最高的企业,公司成立于2020年,位于上海张江,是国内市场规模最大的对话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和全球智能屏最大的出货厂商。
此外,燧原科技、MiniMax、依图科技、千寻位置、高仙机器人、阶跃星辰等企业也均位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总书记调研模速空间期间,Minimax作为企业代表,参与了调研。
市场分析指出,人工智能领域容易诞生独角兽企业的核心原因在于技术革新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数量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一些专注于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的科技公司,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商业模式,迅速崛起成为独角兽。
在医疗健康领域,则有10家独角兽公司位列其中,估值总和近千亿。健适医疗、镁信健康、复星健康是该领域内估值最高三家公司。此外,美维口腔、多宁生物、生工生物、英矽智能、臻格生物、迪赛诺、缔脉生物均位列其中。
汽车交通领域也同样汇集了10家独角兽企业,诸如520亿元估值的滴滴自动驾驶、420亿元估值的智己汽车、403亿估值的哈啰、325亿估值的洛轲智能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字文娱板块,总共有9家独角兽企业,其中的米哈游、小红书更是“霸榜”了独角兽估值的前两位,不仅如此,万能钥匙也以400亿的估值,占据了独角兽估值第8的位置,同时,喜马拉雅、莉莉丝、波克科技、Soul、橙狮体育和蜻蜓FM均名列其中。
03
近四成企业汇聚浦东
从企业所在地来看,在79家上榜的独角兽企业中,浦东新区拥有31家独角兽企业,这一数量在上海市中占比高达39.24%,使其在独角兽数量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区域。
市场分析指出,浦东新区之所以成为独角兽企业的核心汇聚之地,主要得益于浦东得天独厚的吸引力。浦东新区是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产业规模全市领先,形成全链条产业布局,叠加区内张江高科技园区和临港新片区的有力政策支持,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产业集群效应。这些因素相辅相成,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纷至沓来,在此落地生根,共同推动浦东新区的蓬勃发展。
徐汇区同样也汇聚了9家独角兽,数量仅次于浦东新区。上述分析同时指出,徐汇区在科创资源上有独特的优势。
作为上海市首个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徐汇区已集聚千家工智能企业,产值近千亿。这里诞生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发布了上海首个大模型专项政策,算力补贴市区合作联动、备案奖励创全市之先,各项政策累计惠及企业百余家次。
徐汇区先后出台了《徐汇区关于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徐汇区关于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徐汇区加快建成全国人工智能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政策文件,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04
这些独角兽正在“迁徙”
当我们现在谈及独角兽时,有一个问题是无法绕开的,就是独角兽自身的“迁徙”。根据观察,有些独角兽企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正在离开上海。机构研报显示,少数独角兽将总部从上海迁往迁至长三角其他城市,如扬州、无锡乃至安徽芜湖,以降低成本或扩充产能、获取政策支持。近几年的主要案例包括快仓智能、鹍远生物、酷哇科技。
快仓智能前身为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2024年8月,快仓智能正式迁至无锡梁溪区,母公司工商主体同步变更为无锡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无独有偶,鹍远生物也从上海迁走。自2021年起,鹍远生物已启动核心业务的异地布局,2023年1月,公司正式完成工商变更,将企业注册地从上海调整为江苏扬州市。
另一家从上海迁走的企业是酷哇机器人。公司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复杂城市场景下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智能网联城市服务的应用。早在2016年8月,还在初创期的酷哇公司就将注册地从上海迁至安徽芜湖市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除了以上的迁出案例,根据上述的机构报告,也有一些企业将总部从国内其他地方搬入上海。据统计,近五年来包括紫光展锐、聚变能源、思朗科技、空中云汇等天津、北京的独角兽企业从外地迁至上海,这也受益于上海的产业生态和政策支持。
05
政策指路,独角兽迎来发展新机遇
在张通社Link数据库统计的独角兽名单中,成立时间超过10年的企业有43家,占比超54.4%,超过15年的企业则有6家,占比达7%,这组数据清晰地揭示了一个核心事实:独角兽企业绝非“一夜爆红”的幸运儿,高成长性企业的崛起更离不开长期的岁月沉淀与持续积累。从创立初期的艰难探索,到逐步在细分领域站稳脚跟,再到最终成长为引领行业发展的独角兽,每一家企业的背后,都是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商业模式的不断优化。
展望未来,从宏观战略层面来看,上海独角兽企业正站在时代发展的关键节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上海作为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将充分发挥其在国内外资源配置中的枢纽作用。上海的独角兽企业有望借助这一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中占据更为关键的位置,成为引领全球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具体到发展路径上,《上海市促进高成长企业加快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出台,为独角兽企业提供了清晰的成长路线图,明确提出支持企业上市发展,将独角兽企业纳入上市培育库,研究推出独角兽企业上市服务举措,为独角兽企业上市募投项目落地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创新引领方面,潜力独角兽企业将通过与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科技企业合作,构建起强大的创新平台,加速技术迭代与产品创新,不断开拓新赛道。
在价值跃迁上,纳入上市培育库的独角兽企业,将获得全方位的上市服务支持,实现资本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预见,未来上海独角兽企业不仅在数量上会持续增长,在质量和影响力上也将实现质的飞跃,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