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凤凰军机处|对“安全保障”闪烁其词特朗普对乌隐瞒了什么

特朗普在“特泽会”上,为什么要在对乌“安全保障”问题上含糊其辞?

这事儿真让人揪心。

短短两天后,乌克兰无人机就钻进了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差点儿干掉俄北方集团军副司令阿巴切夫,这波操作让人直呼刺激。

身为军事和国际时政爱好者,我得说,俄乌冲突这锅大杂烩里,无人机和外交把戏搅得越来越复杂。

乌克兰看似弱势,却靠无人机玩出花样;特朗普一边晃点“安全保障”,一边躲着真格的承诺,背后藏着啥猫腻?

今天我就从这些角度扒一扒,结合实战细节和全球博弈,说说我的看法。

先说说乌克兰的无人机战力,这玩意儿在俄乌冲突里火力全开。

冲突爆发的头一年,双方就用无人机打得热火朝天,乌克兰的“海雕-10”无人机成本才几千美元,却能扛着5公斤炸药,飞出200公里外精准炸俄炼油厂。

拿2024年的库尔斯克事件举例,那天无人机从乌克兰西部起飞,穿越多层防空网,飞了150公里,目标锁定俄军指挥部。

俄方用了S-400防空系统拦截,但因为无人机雷达反射面积小,只0.5平方米,探测距离被砍到30公里,拦截率才70%,结果阿巴切夫的车队差点儿中招。

这战术太狡猾了,乌克兰在2024年2月就成立无人机部队,7个月后俄罗斯才跟上,说明他们起步早,靠北约的情报支援,定位俄高价值目标精准度高。

比方说,乌军用无人机打击俄后方补给线,去年炸毁了10多个油库和弹药 depot,让俄军补给成本涨了30%。

但这优势真能翻盘吗?

战场上,乌克兰正面防线还是被俄军压制,原因在于战争比的是整体实力,北约援助虽多,但无人机群再猛,也顶不住俄军的大规模装甲推进。

举个高原山地场景,乌克兰无人机在高海拔地区性能掉20%,因为低氧环境影响电池续航,从4小时降到3小时,俄军反无人机系统像“铠甲-S1”就能轻松拦截。

总之,这战术层面的把戏虽解气,却难改大局,让人感慨战争的残酷。

转头看特朗普的表态,这外交戏码更让人窝火。

8月30日,“特泽会”刚结束,他就放风说美国可能派美欧战机在乌克兰领空巡逻,但死活不提派兵,典型的双标操作。

背景要从2014年乌克兰危机说起,那时美国支持乌克兰反俄,搞了多次军售和情报分享,积累了不少恩怨。

特朗普这回的“安全保障”空话,针对对象很明确,一头是安抚乌克兰,泽连斯基急需西方撑腰,视这保障为加入北约的跳板;另一头是稳住自家选民,尤其是MAGA派那帮“美国优先”铁杆,他们恨不得美国少掺和海外烂摊子。

拿数据看,2024年美国对乌克兰援助已超750亿美元,但民调显示60%共和党支持者反对派兵,特朗普就玩模糊战术,不说清是空中支援还是情报协作,免得激怒基本盘。

国际规则上,这触及《联合国宪章》第51条关于集体自卫的灰色地带,美国不想直接卷入,怕俄罗斯反制升级连锁反应。

比方说,如果美军真派维和部队,俄方可能加强核威慑,欧洲能源市场立马乱套,油价可能再涨15%。

从多方立场看,乌克兰希望“以安全换和平”,接受土地让步;俄罗斯嘲讽这是“纸老虎”;欧盟则在中立,怕冲突扩大影响产业链。

特朗普这招高明,却让人无奈,和平进程推进慢,乌克兰平民还在挨炸,去年就有上万无辜者伤亡,这种僵局真让人没辙。

说实话,这场冲突让我既敬佩乌克兰的韧劲,又痛心战争的残酷。

无人机战术虽牛,却改变不了大局,特朗普的把戏更暴露了大国自私。

最终,和平还得靠真诚对话,而不是花招。

你们觉得特朗普这隐瞒能撑多久?

或许乌克兰的无人机能逼俄方让步,谁知道呢,来唠唠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