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国旗手直播卖水果!被骂吃相难看,他的回应太解气

我最近算是琢磨明白了,这届互联网爱国,跟追星差不多,主打一个“造神”和“毁神”。

今天你是我心口上那颗朱砂痣,明天就能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

这不,“最帅升旗手”张自轩,就结结实实地体验了一把从神坛到靶心的自由落体运动。

他到底干啥了?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他开始卖水果了。

这事儿就特别魔幻。

前阵子大家还对着阅兵视频热泪盈眶,转头刷到张自轩的助农直播间,看见那张曾在天安门广场上坚毅如铁的面孔,如今在介绍一颗苹果的甜度,瞬间就有人破防了。

“你怎么能干这个?”

、“说好的信仰呢?怎么也想着赚钱了?”

、“太失望了,你变了。”

——弹幕里这些话,一个比一个大义凛然,仿佛张自轩不是在卖货,而是在出卖灵魂。

说真的,我每次看到这种评论,都特想钻进网线去对方脑子里瞅瞅,看看是什么样的清奇构造,能觉得一个为国家扛了十几年枪、走了几十万里正步的军人,退役后就该靠光合作用活着。

英雄,难道就不配有个人间烟火的下半场?

记忆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

你现在闭上眼,想到的张自轩,是不是还是那个穿着笔挺军装,在晨光中把五星红旗升了7781次的年轻人?

那张脸,几乎就是国家形象的民间野生代言人。

他退役了,脱下了军装,回了农村老家。

有段时间,他天天在自家院子里升旗、走正步,跟得了“职业病”似的。

后来,他开始跑各个学校,免费教孩子们怎么升旗,动作要领掰开了揉碎了讲。

这些事儿,没人骂他。

大家觉得,嗯,这才是英雄该有的样子,退役了还在发光发热,多好。

可当他把这份“光”和“热”,用来给家乡的农产品吆喝两声时,风向就全变了。

直播间里,他还是那个兵哥哥,腰杆笔直,说话不紧不慢。

他会不自觉地聊起当年在国旗护卫队的往事,聊着聊着,才想起手里还拿着颗桃,就顺嘴补一句:“这桃挺甜的,大家有需要可以看看。”

就这么个事儿,刺痛了某些人的玻璃心。

在他们眼里,张自轩这个符号,就应该永远纯粹,永远和“升旗”、“荣誉”、“奉献”这些大词儿绑在一起。

他可以穷,可以默默无闻,但就是不能“沾”上钱。

一旦沾上了,那光环就脏了,信仰就不纯了。

这是什么强盗逻辑?

我们允许一个演员靠一个角色吃一辈子红利,允许一个网红靠一句“OMG”建起商业帝国,却不能容忍一个把青春献给国家的军人,靠着他用血汗挣来的荣誉和信誉,为乡亲们做点实事,顺便养家糊口?

这双标玩得,连驰名商标都得自愧不如。

最可笑的是有人说他“活在过去”。

这话说的,好像那段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涯,是一段可以随手丢掉的黑历史。

那不是电影剧本,那是他一分一秒、一步一印走过来的真实人生。

每天的汗水能拧出水,每一步的距离都用尺量,这种已经长进骨血里的记忆,怎么“放下”?

为什么要“放下”?

面对漫天的争议,张自轩就回了一句:“每一次的爱国主义教育,都是我的骄傲。因为少年强则国强,这一份责任是刻在骨子里的”。

听听,他压根就没跟那帮键盘侠在一个频道里掰扯。

人家想的是责任,是传承;而有些人,脑子里只有一套“英雄就该被饿死”的畸形审美。

说白了,张自轩在直播间里卖的,根本不只是农产品。

他卖的是一份叫“张自轩”的信誉,一种军人特有的正气,和一段我们共同拥有的国民记忆。

他没有炒作,没有演戏,就那么堂堂正正地站着,继续用他的方式,守护着他心里的那面旗。

所以啊,别再劝他“放下了”。

他身上那些我们觉得他“放不下”的东西,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不应该遗忘的宝贝。

要是连这都要被骂,那才真是最大的悲哀。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