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咱都走了一年了,养老金还在发,这钱谁能花?”
“唉,大娘,这不是闹着玩吗?人都没了,还每月准时到账,咱活着的倒羡慕死人了!”
8月23日,山东省审计厅的一纸报告,把一桩看似荒唐却真实发生的事推到了台前:2022年至2024年,仅两市48个县,就有505名早已去世的老人名下还在正常领养老金,总金额高达241.48万元。消息一出,不少人直呼:“这是给逝者‘送温暖’吗?”
别以为这只是个小概率事件。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亿,占总人口21.1%(数据来源:《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庞大的银发群体背后,是每年数千亿级别的养老保险基金流转。如果信息管理掉链子、数据比对不及时,那些“不该领的人”就可能成了漏网之鱼。
有人问,这钱怎么会悄无声息地流出去?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一些基层经办机构的信息系统还停留在上世纪——靠人工录入、手工审核,遇到村里老李头过世这种事儿,只要家属没主动报备,上面压根儿不知道;另一方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依旧坚固,“民政、卫健委、人社局各管一摊”,死亡信息不能第一时间同步更新。这就像三只手分别捂着三个口袋,你丢了一块糖别人未必知道,但合起来可就是几百万的大窟窿。
其实,不止是死亡人员冒领养老金,还有另一类“隐形漏斗”。比如同份报告提到,有1987位已经离世一年以上的人,他们账户里的养老和职业年金资金1977.09万元至今未清退。此外,还有8367名曾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如今已成为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人,他们个人账户资金2168.79万元也躺在那里没人动弹。这些数字加起来,可不是小数目!
再看看身边故事。去年我隔壁王阿姨家的二叔刚去世,她忙得团团转,却愣是忘记通知社区停发养老金。“等我想起来,人社局那边早把钱打过去好几个月。”她苦笑,“现在要补手续,还得退回去,多麻烦!”这样的情况,并非孤例。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家庭面对亲人离世后的繁琐事务,很容易忽略这些看似“小事”的申报流程。而部分基层工作人员也习惯于按部就班,没有形成自动化核查机制,更谈不上什么风险预警。
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明技术条件越来越先进,类似低级错误却屡禁不止?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尚未实现殡葬系统与社会保障数据库实时对接(权威数据支撑),导致死亡信息传递滞后。同时,由于部分地方政府考核压力偏重覆盖率和参保人数,对存量问题关注不足。一句话:只顾往篮子里装鸡蛋,却忘了查查有没有破壳跑出来的小鸡。
当然,也不能全怪底层员工粗心大意。有时候政策本身设计就存在盲区,比如规定要求家属主动申报,但现实中许多老人独居或无直系亲属,一旦离开人间,无人知晓,自然无人申报。此外,对于农村偏远地区来说,基础设施薄弱更让监管难度倍增。据国家统计局核准,全国农村户籍人口占比近35%,而乡镇一级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话说回来,每分钱都是百姓辛苦攒下来的血汗,也是国家托底兜牢民生安全网的重要保障。任由漏洞滋生,不仅损害社会公平,更容易引起公众信任危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38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或者骗取老年人的合法财产。”相关部门理应加强动态监管,实现跨部门协同,让技术赋能真正落地,而不是沦为纸上谈兵。
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开始试点智能比对系统,通过公安、生育登记等渠道自动校验身份变化。例如广东某市上线半年内,就拦截住200余起疑似冒领案件,有效追回损失(引用民政部白皮书)。山东此次曝光的问题,其实也是全国很多省份正在经历的阵痛期,只不过被拉进聚光灯下罢了。未来,如果能够将适老化服务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将会极大提升管理效率,让每一笔养老金都花得明明白白,用得安心放心。(关联‘国务院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指南’百科词条)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连最基本的钱袋子都守不好,我们还能指望什么样的晚景安稳?你觉得应该怎么堵住这个漏洞呢?
#百家号银发科技#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