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为何一个人有没有官相,看一眼就知道,一般官相有这种三种特征

江南小镇,古寺深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僧独坐禅台。传闻此僧精通相术,曾为多位后来身居高位的官员看过相。一日,三位年轻人慕名而来,求老僧指点前程。老僧只是淡淡一笑,凝神看了三人片刻,便道出了他们的命运。世人常问,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否有官运?老僧说,相由心生,气由相显,一个人有没有官相,看一眼便知。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屋内,照在李明远的脸上。他睁开眼,今天是他赴京赶考的日子。多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这一天能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李明远出身寒门,父亲是县里的一名小吏,靠着微薄的俸禄供他读书。家中虽不富裕,但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通过科举改变家族命运。

收拾好行囊,李明远向父母告别。

"儿子,一路小心。"母亲拉着他的手,眼中含泪。

父亲则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明远,为父没什么能给你的,只有这些年来的积蓄,够你在京城应付一段时间。记住,做人要正直,做官要清廉。"

李明远郑重地点头,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

赶考的路上,李明远结识了两位同行的举子——张世杰和王德。张世杰家境殷实,举止大方;王德则出身书香门第,言谈间透露着儒雅。三人相谈甚欢,决定同行赴京。

途中,三人经过青山古寺。据说寺中有位高僧,通晓命理,能看出一个人的前程。张世杰提议前去拜访,王德也表示好奇,只有李明远显得犹豫。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何必求人?"李明远说道。

张世杰笑道:"不必当真,权当一乐。况且,我们赶路已久,不如在寺中休息一晚,明日再赴京城。"

被二人说服,李明远勉强同意。三人来到青山古寺,寺内香火不旺,却整洁幽静。一位年轻和尚引领他们见到了寺中的主持——一位白发苍苍、面容慈祥的老僧。

老僧见三人到来,微微一笑:"三位施主远道而来,想必有事相求?"

张世杰上前行礼:"大师,我们听闻您精通相术,能看出一个人的命运。我们即将赴京赶考,想请大师指点一二。"

老僧点点头,示意三人坐下。他先看向张世杰,目光在他面部游走片刻,然后说道:"施主眉清目秀,唇红齿白,鼻梁高挺,有贵人相。但眉间隐有戾气,恐怕命中有一劫。若能平心静气,修身养性,或可化解。"

张世杰听罢,面露惊讶之色,连忙问道:"大师,我能考中吗?"

老僧微微摇头:"科举之事,贫僧不便妄言。只是提醒施主,人生路上,名利固然重要,但品行更为关键。"

接着,老僧看向王德,沉思片刻后说:"这位施主面相沉稳,眉宇间透露着书卷气,是读书人的相貌。但眼神略显飘忽,恐有犹豫不决之处。若想有所成就,需坚定信念,莫要随波逐流。"

王德恭敬地点头,似乎对老僧的话颇为认同。

最后,老僧的目光落在李明远身上。他凝视良久,眼中闪过一丝异色,随后郑重地说:"这位施主,贫僧看你面相方正,目光如炬,眉宇间透露出坚毅之色。"

"大师是说,我有官相?"李明远忍不住问道。

老僧微微一笑:"相由心生,一个人有没有官相,看一眼就知道。"

"那么,什么样的人有官相呢?"李明远追问。

老僧缓缓道来:"一般而言,官相有三种特征。第一,眉清目秀,神采奕奕,目光坚定有神;第二,面相方正,鼻梁高挺,嘴唇适中;第三,额头饱满,气色红润,声音洪亮。当然,这只是形相,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品性。"

李明远若有所思地点头。老僧继续说道:"不过,贫僧看你面相虽好,但命中有一道坎,需谨慎对待。"

"什么坎?"李明远紧张地问。

老僧叹了口气:"这不是贫僧能够说明的。命运如同一条河流,有时顺流而下,有时需要逆流而上。关键时刻,还需施主自己做出选择。"

三人听完老僧的话,各自沉思。夜深时分,他们在寺中休息。李明远辗转难眠,老僧的话在他脑海中回荡。他起身走出房门,发现老僧正在院中赏月。

"施主还未休息?"老僧问道。

李明远摇头:"大师的话让我思绪万千,难以入眠。"

老僧指着月亮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都是自然规律。施主何必为未知的未来烦忧?"

"大师,我一直相信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但您今天的话让我产生了动摇。"李明远坦言。

老僧微笑道:"命运与努力并不矛盾。命运如同一张白纸,而你的选择和努力则是绘制在上面的画作。即使纸的质地不同,但画作的好坏却取决于画家的技艺。"

李明远恍然大悟:"您是说,即使命中有坎,我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结果?"

"正是如此。"老僧点头,"贫僧刚才说你有官相,不仅是因为你的面相,更是看到了你内心的品质。一个人能否成为好官,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心。施主心怀正义,志向高远,这才是真正的官相。"

李明远感激地向老僧行礼:"多谢大师指点。"

老僧微微一笑:"无须谢我。记住,无论将来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保持初心,不忘本心。"

次日清晨,三人向老僧告别,继续赴京之路。一路上,李明远时常思考老僧的话,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

到达京城后,三人分头寻找住处。李明远因囊中羞涩,只能租住在一个偏僻的小院中。接下来的日子,他埋头苦读,为科举做最后的准备。

考试当日,天气晴朗。李明远早早地来到考场,心中默念着父亲的教诲和老僧的话语。他沉着冷静,挥毫泼墨,将多年所学倾注于笔端。

考试结束后,三人在约定的茶楼碰面,交流考试心得。

"我觉得这次考题并不难,"张世杰信心满满地说,"尤其是策论题,正好是我擅长的领域。"

王德则显得忐忑不安:"我答得不太理想,有几处可能出了偏差。"

李明远沉思片刻,实事求是地说:"题目确实不算难,但要答得精彩却不容易。我尽力而为,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有遗憾。"

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三人各自安排着自己的生活。张世杰家境优渥,常常出入京城的高档场所;王德则大部分时间泡在书肆中,继续充实自己的学识;李明远则一边在书院帮工赚取生活费,一边继续学习,为将来做准备。

终于,放榜的日子到来了。人群拥挤在贡院前,争相查看榜单。李明远挤入人群,努力寻找自己的名字。突然,他的目光定格在榜单的某处——"李明远"三个字赫然在列,他居然考中了!

兴奋之余,李明远也寻找着张世杰和王德的名字。让他惊讶的是,张世杰的名字也在榜上,而且名次比他还要靠前;但王德的名字却未能出现。

李明远找到了同样兴高采烈的张世杰,两人相拥庆祝。张世杰提议去寻找王德,给他一些安慰。他们在王德住处找到了他,看到他失落的神情,两人都感到有些不忍。

"没关系,科举不是人生的全部,"李明远安慰道,"来年再考,一定会有好结果。"

王德勉强笑了笑:"恭喜你们,我已决定返回家乡,或许科举之路不适合我。"

张世杰拍着王德的肩膀说:"别这么快放弃,我相信你有能力考上。"

之后,李明远和张世杰开始了紧张的复试和面试。最终,两人都成功地通过了所有考核,成为了新科进士。

授官之日,李明远被分配到了一个边远的县城担任县令,而张世杰则因家族背景和出色表现,留在了京城,进入了中央部门。两人在分别前相约,无论将来如何,都要保持联系,不忘初心。

临行前,李明远收到了一封信,打开一看,竟是那位老僧所写。信中只有简单的几句话:"得意时莫忘形,失意时莫失志。为官清廉,体恤百姓,方为真正的官相。"

李明远将信珍藏起来,踏上了前往任所的路途。一路上,他回想着老僧的话,暗下决心要做一个好官,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和老僧的教诲。

到达任所后,李明远立即投入到工作中。他发现这个县城民风淳朴,但官场上下却盘根错节,贪污受贿的现象严重。前任县令就是因为得罪了当地的大户而被调离。

李明远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他首先整顿了县衙的纪律,要求所有官吏必须按时上下班,不得拖延公务;其次,他亲自接待百姓的诉求,解决了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案件;最后,他调查了当地的税收情况,发现有不少暗箱操作,于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些举措自然引起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不满。当地最有势力的大户冯家开始暗中使绊子,试图阻挠李明远的改革。他们先是派人散布谣言,说李明远滥用职权,欺压百姓;接着,又贿赂上级官员,企图通过行政手段将李明远调离。

面对这些挑战,李明远没有退缩。他一方面继续坚持自己的改革措施,一方面积极与上级沟通,解释自己的政策意图。同时,他也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真实想法,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

一天,李明远接到了一封来自京城的信,是张世杰写来的。信中,张世杰告诉他,自己在京城已经步步高升,现在已经是一个重要部门的副职。他还提到,自己听说了李明远在县里的处境,愿意提供帮助,只要李明远开口,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关系网,调动一些资源,帮助李明远解决困难。

李明远读完信,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张世杰的提议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权力交换,一旦接受,他就会陷入官场的利益网络中,再难抽身。但如果拒绝,他可能会失去一个强大的盟友,甚至可能因为得罪了冯家而被迫离开现在的职位。

就在李明远犹豫不决的时候,他接到了另一个消息:当地发生了严重的洪灾,多个村庄被淹,百姓流离失所。这一紧急情况迫使李明远暂时搁置了个人的困扰,全力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他立即组织县衙官员和当地民兵,前往灾区救援。在救灾过程中,李明远不畏艰险,亲自带队,深入最危险的地区,救出了许多被困的百姓。他还合理调配救灾物资,确保每一个受灾家庭都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令李明远意外的是,在这次救灾行动中,冯家也派出了大量人力物力支援。冯家的少爷冯子明亲自带队参与救援,与李明远并肩作战。

一次,在一个危险的救援行动中,李明远不慎被急流冲走,生命垂危。正是冯子明冒险跳入急流,将他救了上来。

当李明远醒来后,冯子明坐在他的床边,面带歉意地说:"李县令,之前是我们冯家不对,误会了您的良苦用心。看到您为百姓奔走的样子,我才明白,您真的是一位好官。"

李明远虚弱地笑了笑:"冯公子言重了。救灾是我的职责,也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做的。"

通过这次共同救灾的经历,李明远和冯家的关系有了明显改善。冯子明甚至主动提出,愿意协助李明远的改革措施,让县城的发展更加顺利。

灾后重建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李明远不仅关注基础设施的修复,还特别注重灾后防疫和民生保障。他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措施,比如建立村级防灾预警系统,完善县城的水利设施等。这些措施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也赢得了百姓的广泛支持。

在处理公务之余,李明远想起了张世杰的来信,决定亲自回信。在信中,他婉拒了张世杰的帮助提议,表示自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解决当前的困难。同时,他也真诚地感谢了张世杰的好意,并希望两人的友谊能够长久保持。

发出信后,李明远心中有些忐忑,不知道张世杰会作何反应。但他相信,一个真正的朋友会理解他的选择。

几个月后,李明远的政绩得到了上级的肯定,他被评为全省最优秀的县令之一。同时,冯家在他的引导下,也开始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公益事业中,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正当李明远为县城的发展日渐有序而感到欣慰时,他接到了来自家乡的噩耗——父亲病重,情况危急。李明远立即请假返乡,赶回家中。

回到家乡,李明远发现父亲的病情确实十分严重。当地的医生已经束手无策,只能开些缓解痛苦的药物。看着父亲日渐消瘦的面容,李明远心如刀绞。

"儿子,"父亲虚弱地说,"听说你在县里做得很好,为父很欣慰。"

李明远含泪点头:"都是父亲教导得好。"

父亲艰难地笑了笑:"我这一生,虽然只是个小吏,但从未贪墨一文,从未做过亏心事。希望你也能一直保持这份清白。"

"父亲放心,儿子一定牢记教诲。"李明远握紧父亲的手,郑重承诺。

父亲还有更多的话想说,但他的精力已经不足以支撑长时间的交谈。他闭上眼睛,进入了半睡眠状态。李明远守在床边,寸步不离。

这时,门外传来了一阵喧闹声。李明远走出去查看,发现是一群身着华服的人来访。为首的竟然是张世杰。

"老友,听说令尊病重,我特地从京城赶来看望。"张世杰面带关切之色。

李明远又惊又喜:"多谢你的挂念,不必如此劳师动众。"

张世杰摆摆手:"这算什么,我们可是生死之交。对了,我还带来了京城最好的御医,或许能对令尊的病情有所帮助。"

李明远感激不已,立即将御医请到父亲的床前。御医仔细诊断后,表示虽然病情严重,但还有治愈的可能,只是需要一些珍贵的药材。

张世杰二话不说,立即派人四处寻找所需的药材。不到一天时间,所有药材都被凑齐,御医开始为李明远的父亲治疗。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明远的父亲在御医的精心治疗下,病情逐渐好转。半个月后,他已经能够下床活动,气色也明显改善。

李明远对张世杰的恩情感激不尽:"如果没有你的帮助,父亲可能已经..."

张世杰拍拍他的肩膀:"别说这些,我们是朋友,这是应该做的。不过,我确实有件事想请你帮忙。"

李明远一愣:"什么事?你尽管说。"

"自从那天起,我的命运似乎发生了转折。老僧的话语在我耳边回响,官相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人生抉择?"

张世杰神秘地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我现在在京城负责一个重要项目,涉及到全国的粮食调配。你所在的县城是产粮大县,我希望你能在上报的粮食数量上做些手脚,多报一些。"

李明远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多报粮食数量对我们县没有好处啊。"

张世杰解释道:"这是为了整体布局考虑。多报的部分可以调配到其他地区,而且中间的差额可以转化为资金,用于其他建设。你放心,这些操作都是合法的,只是一些行政上的技巧而已。"

李明远皱起眉头,他隐约感觉到事情没有张世杰说的那么简单。如果多报粮食,意味着当地百姓的粮食会被多征收,这对于刚刚经历灾害的县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世杰,我需要考虑一下。这件事关系重大,我不能草率决定。"李明远谨慎地回答。

张世杰脸色微变,但很快又恢复了笑容:"当然,你有权利考虑。不过,我希望你明白,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果你配合得好,将来在仕途上会有更大的发展。我已经在京城为你铺好了路,只等你一个答复。"

李明远心中一震,他没想到张世杰已经为他做了这么多安排。一时间,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感激张世杰的帮助和友情;另一方面,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原则,做出有损百姓利益的事情。

"让我再想想吧。"李明远最终说道。

张世杰点点头:"好,我不急。我会在镇上住几天,等你的回复。"

送别张世杰后,李明远回到父亲房间,看到父亲已经睡下,脸色比之前好了许多。他轻轻地坐在床边,陷入了深思。

父亲似乎察觉到了他的心事,醒来后问道:"儿子,有什么烦心事吗?"

李明远犹豫了一下,还是将张世杰的请求告诉了父亲,但隐去了具体细节。

父亲听完,沉默了片刻,然后说:"儿子,你还记得我临行前对你说的话吗?做人要正直,做官要清廉。无论遇到什么诱惑,都不要忘记这一点。"

"可是,父亲,张世杰救了您的命,我欠他一个天大的人情。"李明远苦恼地说。

父亲摇摇头:"人情归人情,原则归原则。如果他是真心实意地帮助我们,就不会要求你做违背原则的事。"

李明远若有所思地点头。

晚上,李明远辗转难眠。他起身走到庭院中,仰望星空,思绪万千。他回想起老僧的话:"命运如同一条河流,有时顺流而下,有时需要逆流而上。关键时刻,还需施主自己做出选择。"

此刻,他似乎明白了老僧所说的"命中有一道坎"是什么——这就是他现在面临的抉择。

第二天,李明远决定去拜访张世杰,当面给他答复。他找到张世杰住的客栈,却被告知张世杰已经出去了,暂时不在。李明远只好留下口信,说自己会晚些时候再来。

回家的路上,李明远经过一个小茶馆,无意中听到里面有人在谈论一桩奇怪的事情。

"你们听说了吗?最近有几个县的粮仓突然起火,粮食被烧得一干二净。"一个中年人说道。

"是啊,真是太奇怪了。而且据说,那些县之前都上报了丰收的消息,粮仓里应该堆满了粮食。"另一个人接话。

"最奇怪的是,那些县的县令都不约而同地被调到了京城,据说是升官了。"第三个人压低声音说。

李明远心中一凛,他突然联想到张世杰的请求。如果他多报粮食,然后粮仓发生火灾,那么多报的部分就无法追查了。这分明是一个粮食贪污的大案!

他立即决定回家,好好思考对策。然而,刚到家门口,他就看到家中已经被一群官兵包围。领头的人拿着一张文书,大声宣读:"奉上级命令,李明远涉嫌贪污受贿,即刻收押,带回县衙审讯!"

李明远大吃一惊:"这是怎么回事?我何时贪污受贿了?"

领头的官兵冷笑一声:"证据确凿,你还想抵赖?我们在你家中搜出了大量金银财宝,还有一封你与人密谋贪污的信件。"

李明远这才明白,这是一个陷阱,而且他已经掉进去了。无论他是否答应张世杰的请求,对方都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

父亲闻声而出,看到这一幕,老泪纵横:"我儿清白,绝不可能贪污!"

官兵不为所动,强行将李明远押走。临行前,李明远对父亲说:"父亲放心,儿子问心无愧,真相终会大白!"

李明远被关押在县衙的大牢中,等待审讯。在黑暗潮湿的牢房里,他回想着这一切的来龙去脉,渐渐理清了思路。这显然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阴谋,而张世杰很可能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第二天,李明远被带到了公堂上。主审官是一位他从未见过的外地官员,面色阴沉,目光冰冷。

"李明远,你可知罪?"主审官厉声问道。

李明远挺直腰板:"我问心无愧,从未贪污一文一钱。那些所谓的金银财宝和密信,都是有人栽赃陷害。"

主审官冷笑一声:"证据确凿,你还敢狡辩?来人,将证物呈上来!"

衙役们将搜出的金银财宝和那封所谓的密信摆在了公堂上。李明远定睛一看,那封信上的笔迹确实很像他的,但内容却是他从未写过的。信中详细描述了他如何与某些商人勾结,利用职权中饱私囊。

"这不是我写的!"李明远大声辩解,"有人模仿我的笔迹,栽赃陷害!"

主审官不为所动:"还有人证。带证人上来!"

几个李明远从未见过的人被带上公堂,他们一个个指证李明远收受贿赂,滥用职权。李明远百口莫辩,只能一次次否认这些莫须有的罪名。

审讯持续了几天,李明远始终坚持自己的清白。然而,证据和证词对他极为不利,主审官已经准备下判决书,将他定罪。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身着官服的中年人突然闯入公堂,手持圣旨,高声宣读:"奉皇命,即刻中止对李明远的审讯,将案件移交京城审理!"

主审官大惊失色,连忙跪下接旨。李明远也感到不可思议,不知道这突如其来的转机是福是祸。

那位中年官员走到李明远面前,低声说:"李大人,我是奉冯大人之命前来救你的。请跟我来。"

李明远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冯子明在京城活动,为他争取到了这次机会。

在前往京城的路上,中年官员告诉李明远,冯子明得知他被陷害后,立即赶往京城,通过家族关系找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大人,将情况详细说明。那位老大人曾经暗中调查过张世杰等人的粮食贪污案,但一直苦于没有直接证据。现在,李明远的案子恰好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冯公子说,你救了他全家老小的性命,他绝不会坐视你被冤枉。"中年官员说道。

李明远心中感激,同时也对即将面临的京城审判充满了忐忑。

到达京城后,李明远被安置在一个秘密的住所,等待正式审判。在这段时间里,他得知了更多关于张世杰和粮食贪污案的内幕。

原来,张世杰利用自己在京城的职位,与几个产粮大县的县令勾结,虚报粮食产量,然后通过制造粮仓火灾等方式,掩盖贪污的事实。这些赃款被用来贿赂更高级别的官员,为参与者谋取更高的官职。李明远因为拒绝配合,成为了他们计划中的绊脚石,所以被设计陷害。

正式审判的日子终于到来。李明远被带到了京城的大理寺,面对的是一位资历深厚的老大人——正是冯子明所说的那位德高望重的官员。

审判过程出人意料地顺利。那位老大人显然已经掌握了大量证据,不仅证明了李明远的清白,还揭露了张世杰等人的贪污网络。当张世杰被带上公堂时,他的脸色已经灰白,再无昔日的风光。

"张世杰,你可认罪?"老大人厉声问道。

张世杰低着头,沉默不语。

老大人拍案而起:"证据确凿,你还有何话说?念在你曾为朝廷立过功,可以给你一个机会。如果你能据实供出同伙,或许可以从轻发落。"

张世杰抬起头,目光复杂地看了李明远一眼,然后跪下认罪,并开始供出其他参与者的名字。

审判结束后,李明远被完全洗清了罪名,不仅如此,他还因为坚持原则、拒绝贪污而受到了嘉奖,被提升为一个更大地区的知府。

在接受任命的当天,李明远特地去拜访了冯子明,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冯子明摆摆手:"李大人言重了。如果不是你在洪灾中救了我全家,我早已命丧黄泉。这次不过是略尽绵力,报答你的恩情罢了。"

李明远感慨道:"冯公子高义,我铭记于心。将来若有需要我效劳的地方,尽管开口。"

冯子明笑道:"我只希望李大人继续秉公执法,为民请命。我们冯家也会尽力支持朝廷的各项政策,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家族。"

两人相谈甚欢,建立了更加深厚的友谊。

临别时,冯子明递给李明远一封信:"对了,这是那位老僧托人送来的,说是给你的。"

李明远惊讶地接过信,打开一看,上面只有简单的几句话:"命运之河已过险滩,前路虽有波澜,但顺流而下,必有所成。切记初心,方得始终。"

李明远微微一笑,将信小心地收好。他想起了老僧当初的话:"一个人有没有官相,看一眼就知道。"现在他终于明白,真正的官相不在于面容,而在于内心的品质和坚守的原则。

回到家乡后,李明远首先去看望了父亲。父亲的病已经完全康复,看到儿子平安归来并且官升一级,老人家欣慰不已。

"儿子,为父以你为荣。"父亲握着李明远的手,眼中含泪。

李明远深深地鞠了一躬:"都是父亲教导有方。您教我做人要正直,做官要清廉,这是我一生都会遵循的准则。"

在新的任所,李明远继续发挥自己的才能,推行各种有利于百姓的政策。他特别注重灾害预防和粮食安全,建立了完善的预警系统和粮食储备机制,确保百姓即使在灾年也不至于挨饿。

他的政绩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几年后,他再次升官,成为了一位省级高官。

在他的影响下,当地的官场风气也逐渐好转,贪污腐败的现象大大减少。许多年轻官员都以他为榜样,努力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

多年后的一天,已经年过半百的李明远决定回到青山古寺,拜访当年的那位老僧。

然而,当他来到古寺时,却被告知老僧已经圆寂多年。年轻的小和尚引领他来到老僧的塔前,李明远肃立良久,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临走时,小和尚递给他一个包裹:"这是老师傅生前留下的,说是等您来访时交给您。"

李明远打开包裹,里面是一本手抄的《心经》,扉页上写着几行字:"相由心生,气由相显。真正的官相,在于清正廉明,心系百姓。望施主一生平安,功德圆满。"

李明远将《心经》珍藏起来,从此每日诵读,以纪念那位改变了他一生的智者。

后来,李明远退居林泉,写下了《为官之道》一书,将自己多年的官场经验和处世哲学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参考。书中,他特别强调了"官相"的真正含义——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心的品质和为民服务的精神。

这本书流传甚广,成为了许多官员的必读之作,对后世的官场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人常问,何为真正的官相?李明远的经历给出了答案:官相不在容貌,而在心性。清正廉明、心系百姓、坚守原则,这才是真正的官相。无论命运如何变幻,初心不改,方能无愧于心,无愧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