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临港新片区”,许多年轻人点开社交软件,刷上几页,常常会有种错觉,是不是点进了什么北欧滤镜?林子一望无际、风不大却特别干净,骑着车随时能窜进湖畔,周末还有露天歌会、灯光夜市,偶尔还能碰到一场绝不敷衍的沙滩烟花秀。有人觉得这儿像欧洲小镇,有人干脆说一脚踏进“赛博朋克版”魔都,建筑都是动画片里才有的新鲜玩意,路上除了通勤的大巴,不小心就撞见骑行党穿梭,还有一群数字游民挎着电脑找地儿安营扎寨。说白了,这城市年轻得不像话,又安适得让人怀疑是不是数据中心直接给建在森林头顶上了。
可在这个崭新“游戏地图”里,临港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只是外表光鲜、产业前沿?还是承载了某种更深的野心和温度?站在第六个年头的门槛上,不禁让人哼哼唧唧地生出各种问号:它真的是当下中国最懂年轻人的城市吗?进来一次会不会再也出不去?还是说,它其实也和很多新城一样,上手绚烂,住下来就变成一地鸡毛?
说来也巧,这么多的自来水好评,到底真情实感多一点,还是网络美图滤镜多一点?临港,可别只做了那只“高开低走”互联网网红。
咱们先来扒一扒,这六年来临港到底攒下了哪些家底。消息里反复强调一个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上海接轨世界的最新窗口,是顶着“国家级”光环落地的功能区。这城从零起步,一路蹿红,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猛扎堆,经济数据跑得比坐地铁还快。嗯,这块热土,没错,也确实成了无数前沿企业的试验场。
不过,光有数据一页纸,说到底不顶用。要说服一个90后、00后把青春和梦想搬进这片新城盘,远远不够。有多少年轻人不是“听着好”的画饼看得懂?他们盯的是那种能否安家、能否养娃、能否睡个好觉、能否周末有点生活乐趣的地方。临港在这些最琐碎烟火的事情上,到底算不算稳得住、扎得深、养得活,好像才是所有漂着的年轻人心里的“终极题”,对吧?
别着急,故事才刚刚开头。
有这么个画面让人印象深刻:某年冬天,冷得要命,一个小创业团队挤在海洋创新园的孵化空间里。公司刚开张,五张破桌子一拼,就成了董事会。团队里的小伙伴大学刚毕业,没几个像样的设备。做的还是芯片这个行业,想清晰地跟外行人讲明白,听上去就跟上物理竞赛一样费劲;进展慢,遇到的困难比写代码还多。
谁会想到,正百无聊赖时,“政府爸爸”居然主动上门。不是那种“面子工程”式寒暄,而是真的在没有暖气的小屋里坐下来,耐心听他们“画饼”聊技术,还认真记下每一个难处,然后——各路补助、租金优惠、人才落户政策、融资渠道,一股脑儿往上推。说得直白点儿,这帮创业男孩们原本对“体制”多少还有点警觉,直到那一刻才真感受到啥叫“托举”。那股被理解、被认可、被鼓舞的劲头,简直比咖啡还管用。
时间转眼飞过去,短短几年,公司人从五人小组变成了上百号人马,产品线也越拉越长。印象最深的不是营收翻几番,而是那种和城市共同“长大”的归属感——想象一下,从钢筋水泥和模具齿轮里一路拼杀出来的年轻人,忽然发现自己脚下的这片地也在“进化”。园区里,同行越来越多,原本清冷的停车场早晚也拥堵起来,甚至抢不开会的会议室都要预约排队……哪里还有当初“一人一桌,夜深人静”的孤独?
你以为这是个例?错。临港最迷人的,正是这类从“开局一张桌”到“老板大本营”的晋级。干得好的不只有精彩一两家,像智能制造、AI、大健康等各路初创团队,都是在这种给予与信任的生态下,一步步“薅政策羊毛”,一边把技术和梦想狠狠扎根。
有人要说了,哪座新城不搞政策优惠?但临港的“套路”,真有点不太一样。比如,今年才刚刚落地的新政“十二条”,对青年创业人来说直接是福音:不用交租、不用愁住宿,搞研发的就近就能用高算力资源,实习还能把钱领回家。看着明显是冲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难度级别设置的,关键是落地动作快,配套全,没啥“花架子”——啥时候能缴补贴,能不能搬进人才公寓,都写进指南里,查一查就明明白白。
在临港这个“创新加速器”里,最有意思的是一种“允许不完美”:像某些“数字游民”租个工位,项目还在起步,运营方居然愿意给他们喘息的窗口期,还能带着他们搞技能培训,找合作企业,哪怕起步看着“玩票”,也能在临港这片地上缓缓抽芽。
这些,善待的不只是身体力行做科学、造芯片的精英,也包括那些冒着青春荷尔蒙、或许莽撞、或许不够成熟的“试错者”。说到底,这不就是新城该有的样子吗?有激情也有宽容,有风险,也有兜底。
当然,有人可能说了,光谈创新、创业,这地方是不是变成“车间乐园”?钱多事多,生活少?别急,临港绝不是一味地堆产业。得看看这里的周末,滴水湖畔的歌会,烟花,市集,露天电影,桨板帆船,社交新地标,年轻人的生活全在这立起来。要买烤肠、要喝咖啡、要看夜景,统统安排得明明白白。不夸张地说,上海人周末来这遛娃、撒野、谈恋爱的,都成了小圈子的打卡仪式了。
除了精神生活丰富,临港的硬核设施也越修越齐:街区商业不断上新,蓝鲸世界要开业,学校一批一批地盖起来,公交和地铁四通八达……对想留在大城市发展,又怕房价房租压得喘不过气的年轻人来说,实话讲,这样的配置谁能不心动?
咱们还真认识这样一对。博士小夫妻,一个在高校里读书,一个在集成电路一线搞研发,毕业后“上海安家”这场仗该怎么打?摸爬滚打下来,房价太吓人,生活成本太高,几乎动了“要不就回老家发展”的念头。结果实地看了一圈临港:买房安家有补贴,租房也有补贴,交通、实习各类政策齐刷刷地全了,学校也在附近,如今俩人连婚事都定在临港。同行小伙伴一听就羡慕,明面上的原因是人才新政足够良心,暗里则是这城市“好活、好住、能看见未来”,谁不想来点烟火气和生活新鲜感呢?
一位在滴水湖边工作生活了三年的姑娘回忆,最被触动的时刻,是一家人晴天傍晚在湖边散步。夜色初上,广场上全是挥舞荧光棒的年轻人,配着歌手的弹唱,大家边笑边合唱,突然一下就明白,这地方不止有加班和业绩目标,也有自己柔软的生活。她说,这就是她想要自己孩子长大的模样——健康、鲜活、有希望。
看懂了吗?临港不是大上海的影子,也不是哪个园区的升级版,她有点自己的倔强、有点自己的温柔,更有一种外地人敢扎根、本地人敢焕新的底气。那些关于房价、子女教育、职场机会的千年老话题,在这里居然都能找到让人安稳的那个“平衡点”。你来早了,它还在成长,你来的晚一点,它也不会把你拒之门外。
这六年来的答案,其实一直在每个人的脚步里——只要你用力生活、努力工作,在这里都会有回音。数据不会说谎,累计十几万人才“用脚投票”,平均每年都有爆发性增长,足以说明这里的温度和生长性。那些城市管理、高精尖产业、创新试错之间的连杆,全部都在往青年、往未来倾斜。
讲到这儿,问题该反转了——临港这样一座“城市实验室”有没有短板?说没有那真就像美食节目只拍盘子,不拍锅底油渍了。毕竟,城市要真正长成大人的样子,还需要更多元的文化滋养、持续完善的服务配套,以及点到为止的“克制”——不能变成无规律扩张的水泥森林,也不能一味复制别处的成型范本。临港后面能否继续保持青年的吸引力,还得看它能不能在创新间歇,适时留出一点慢生活的空白,让靠谱的年轻人累了还能躺下来做回“真正的自己”。
不过,眼下它确实是全国范围里为年轻人“省力又省钱”,还能让理想冒泡,有实实在在托举的平台。至于未来?还得靠一大波真心肯扎根、会折腾、有热情的热血青年持续推着城市往前跑。毕竟,再璀璨的建筑也需要人气和故事来点亮。
你怎么看现在的临港?你觉得这座城市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啥?又或是你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过哪些撑不下去、却被“城市温度”温柔以待的瞬间?留言聊聊呗!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