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克罗夫斯克北大门失守!俄军合围乌军两大主力,或全线崩溃

某国总统设定的停火最后期限只剩下几天时间,然而,乌克兰前线的真实战况,却没有丝毫停歇,反而进入了更为残酷的白热化阶段。尤其在顿涅茨克州的波克罗夫斯克,激烈的攻防战正将一场古老的军事策略,也就是合围,以现代战争的方式演绎到极致。战场上的事实发展,清晰地指向一个冷峻的现实:战局走向,远比外部政治博弈更为直接和无情。

波克罗夫斯克:收紧的绞索

8月4日深夜,俄罗斯坦克的履带碾过新经济城的残垣断壁,这标志着波克罗夫斯克北部防线的最后一道屏障轰然倒塌。军事专家帕夫洛·拉基丘克在电视广播中神情凝重,他指出俄军正进入波克罗夫斯克的直接强攻阶段,城市周围已形成半包围圈。同时,南线攻势如潮水般涌来,西南方向的重装部队正试图切断两条对乌军至关重要的战略公路命脉。

此刻,波克罗夫斯克郊外15公里宽的“包围圈颈口”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收缩。俄军工兵部队沿人工林带构筑起一道“移动钢铁长城”,机械化纵队借助林线掩护进行静默穿插,乌军的无人机侦察网在这一区域出现了致命盲区。当俄军的尖兵出现在市中心废弃的市政大楼时,乌克兰守军才猛然惊觉——一个巨大的口袋阵已然成型。

8月5日,乌军情局官方证实,俄军已攻占波克罗夫斯克北面的重要据点罗丁斯科耶市。这座战前人口大约一万两千的顿巴斯煤城,正好位于波克罗夫斯克从北边获取补给的主要公路上。如果俄军顺利拿下这座城,接着向西南方向攻去,距离不到五公里的戈利申诺镇也会陷入危险,届时波克罗夫斯克守军从西北方向的补给线将被彻底堵死。眼下,乌军三面受围,只留下一条大约14公里宽的退路,供他们撤退使用。

撤退或死守:两难选择

俄军“南部”集团军的先锋部队,已经推进到距城市中央广场仅剩4.8公里的位置。军事专家伊万·斯图帕克在沙盘推演中发出令人窒息的警告:如果“口袋阵颈口”缩至10公里,波克罗夫斯克将面临“乌格列达尔式悲剧”。他指的是今年年初乌军撤离乌格列达尔时,俄军交叉火力网造成的人道灾难,当时撤退车队在15公里长的“死亡走廊”中损失了70%的重装备,野战医院的地板被伤兵的鲜血染成了深褐色。

波克罗夫斯克的守军正面临一个严峻的两难选择。第72旅参谋部主张依托混凝土厂的地下工事打持久战。然而,经历过利西昌斯克撤退的沙波瓦洛夫少将则力主突围。他在8月5日的军事会议上重重捶着桌子怒吼:“我们不是在放弃城市,我们是在拯救两万将士的生命!”这番话显示出前线指挥官们内心的巨大挣扎与无奈。

乌军的火花与巨大的消耗

在战局的被动中,乌军也展现出局部的反击能力。8月3日深夜,乌克兰无人机操作员阿列克谢所在的第14无人机团,穿越复杂的电子干扰迷雾,将沙赫德无人机精准送入了索契机场油库。冲天的火光中,俄南部军区航空燃油储备量骤降15%。这只是乌军无人系统部队战果的一个缩影,他们7月共创造了23,000次有效打击,平均每天就有756个目标化为灰烬。

在波克罗夫斯克城南废墟,第113国土防卫旅的反坦克小组上演了“幽灵战术”。他们利用排污管道实施机动,在单日内摧毁了8辆俄军装甲车。8月6日的战报显示,乌军在该方向消灭了165名俄军,85架侦察无人机在夜空中化作焰火。然而,这些战果背后是触目惊心的消耗。同一天,俄军发动了57次空袭、投掷了99枚制导炸弹,并使用了1564架自杀式无人机,其密度如同蝗虫过境。

在康斯坦丁诺夫卡城南的水库正东边,俄军于8月5日突然发起猛烈攻击,基本上将水库南边的三个乌军据点围成了一个包围圈。俄军只留下水库东边大约两公里的一个漏洞,理论上供这三个据点的乌军撤退。但是,俄军的普通迫击炮已经能够对这个“撤退门”实施火力覆盖,这意味着谁也别想轻松撤离。目前,留在这个包围圈里的两支乌军国土防御旅,必须在这个周末前在死守和撤退之间做出决定。但据乌方目前的消息,乌军指挥部对前线情况并不完全清楚,截止目前,尚未下达让这两支旅提前撤退的命令。

西方援助:钱到位,物难达

军事援助是乌克兰坚持下去的关键,然而西方的支持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困境。8月4日,泽连斯基总统突访沃尔昌斯克前线距火线10公里的观察哨,他手中的平板电脑展示着北约刚交付的电子战系统参数,这无疑代表了乌方对高科技装备的渴望。但现实是,荷兰提供的5亿欧元军援此刻仍堆放在波兰边境仓库。俄罗斯空天军对运输线的封锁,已经让42%的西方装备在途中被毁。

尽管近日荷兰和北欧几国投入了接近十亿美元,帮助乌军从美国购买武器,但乌克兰的斯特拉纳网直言不讳地指出,乌克兰战争已经打了三年多,美国每年对基辅的军援高达220亿美元,这还是按美国核销的价格算的,如果是由欧洲国家自己买单,价格可能还会贵出数十亿美元。因此,乌克兰想要得到军援,不光受限于欧洲的支付能力,还得考虑美国武器生产的速度问题。现在,美方的想法是:让欧洲把那些价格比较低的老旧武器库存全部交给乌克兰,而自己则向欧洲出售更昂贵的新式武器。这一策略,除了让欧洲为乌战埋单之外,更被认为是在打压欧洲的军工产业发展。

俄罗斯的消耗补给线

反观俄罗斯方面,其资源调度能力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当俄军T-90坦克碾过乌罗扎内的向日葵田时,车组成员或许没有注意到炮塔上标记的乌兹别克斯坦雇佣兵编号。这些来自中亚的战士与非洲雇佣兵,共同构成了俄军的人力补充链。同时,伊朗提供的沙赫德无人机群正以每周200架的速度补充消耗。更令人关注的是,朝鲜提供了1200万发炮弹,这足以让俄军的重炮部队保持当前火力强度长达十个月之久。

笔者以为

硝烟弥漫的波克罗夫斯克街道上,乌克兰第47机械化旅的残兵将最后反坦克导弹藏进超市地下室。而在莫斯科国防部作战大厅,电子地图显示代表合围的红色弧线正以每小时300米的速度收拢。这场现代战争中的“坎尼会战”验证着一个古老的军事真理:当战场主动权易手时,钢铁洪流远比任何豪言壮语更有说服力。西方援助仍在繁琐的官僚程序中蹒跚前行,而顿涅茨克的焦土却时刻提醒着世人:战争的胜负,从来不会等待外交官们的咖啡凉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