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3调”粟裕都遭拒?此事惊动毛主席,主席下狠心改革军制
前言
众所周知陈毅和粟裕,一位是开国元帅,一位是“共和国第一将”。他们俩运筹帷幄,叱诧风云,在8年抗战和3年解放战争中指挥部队拿下不计其数的大胜战,无疑是“黄金搭档”。
但就是这样的一对“黄金搭档”,竟在1946年抵抗国民党军队的华东战场上,发生了矛盾与分歧,甚至一度闹到中央,以陈粟这两人的关系怎么会闹到这种程度?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此次矛盾竟然惊动了毛主席,从而让中央在半年后做了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军事改革。
陈,粟黄金搭档的组成
在抗战时期,陈毅和粟裕两人并肩战斗,一直持续到了1943年10月25日,之后陈毅接到上级的指令,前往延安参加中共七大。而这一分开又是整整的3年,对于陈毅粟裕是十分感激的,两人在搭档6年的抗战岁月之中通力协作,也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默契。
1946年6月25日,国共党方面撕毁了国共的双十协定,发动了30万部队围攻,在中原解放区国共内战将正式拉响。粟裕率领华中部队获得了七战七捷的辉煌胜利,之后为了能够更大范围地消灭国民党,华中野战军在中央指示下,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会合。
1946年19日,粟裕率部的成员迎接老首长的来临,久别战友又在一块,这令粟裕十分的激动,1947年初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为了华东野战军,陈毅对粟裕说中央下发了指示,此战交给粟裕全权负责,而粟裕也表示自己只要是跟过去同样尽力做好陈毅的帮手就行了。
两个人彼此发挥了各自的特长,绘就了一幅最壮美的画卷,孟良崮战役便是两个人相互配合的最佳典范。陈毅和粟裕两个人不分彼此,要是没有陈毅的坐镇指挥,统筹规划人事,那粟裕,就算是有通天的本事,也没办法充分发挥,相反要是没有粟裕精心布置,就算陈毅心里有鸿鹄之志也不太可能得到实施,两人之间的确是“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关系。
“陈不离粟,粟不离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粟裕顶着众人的压力,更改了中央先打外线的战略路径,当中也是三次回绝上司陈毅,需要非常大的自信与胆量。
也有人觉得,有可能是两者关系不好,但这样的说法不正确。
事实上,陈毅和粟裕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好搭档”。
两人从抗日战争中相互合作开始,就能看出,粟裕的成长和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大部分和陈毅的培养、信赖、放权与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黄桥战役是陈毅发现粟裕军事天才的开端,解放初期泗县作战落败、两淮丢失一直到华野创立,陈毅在军事上依赖于粟裕,而粟裕可以尽情发挥的前提是陈毅帮助他解决好其它所有问题。
粟裕在华野可以完全独立以后,陈毅自然就彻底放权和放手,陈毅在数十年的军政生涯中,有几个关键特征,首先对革命事业忠诚可靠,再艰难也没有变化过;二是组织制度特别强,上级决定的事,自己必须实行好,不说二话,包含和饶漱石的问题;三是没自私心,解放战争初期早已充分准备把山野交由徐向前,解放战争中期又毫不犹豫的放权给粟裕,自己孤身到中原去。像这样的胸怀和格局,就是粟裕奋力发挥的前提。
从这点去理解“粟不离陈”,才是最好的,也是有一定的高度的。实际上,在陈毅一生之中,除了个别有想法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喜欢与他合作,这已经反映了问题。
1958年,粟裕遭到困难,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拿陈毅第一个抨击粟裕来说事,但是忽略了假如不是陈毅率先表态,为粟裕的情况定下基调,便会有人无限上纲呢?粟裕做反省以后,陈毅也是第一个鼓掌通过,大家说说,这是率先发难呢?还是率先保护?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是也是“粟不离陈”呢?
粟裕与陈毅产生分歧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调遣30万目的进攻中共解放区,在之前一周,毛主席曾经在1份电报中提到:“依照如今局势,倘若内战再一次打起来,后果很严重”。
毛主席的本意是不想打内战的,但在权衡当前局势后,毛主席给出了“蒋军向北,解放军向南”的南线进攻作战方案。
于是就在毛主席方案的启示下,陈毅准备将华中野战军兵分两路,一部分留在苏中,而还有一部分则调往淮南,在这两个地方做出两手准备。
陈毅获知这一计划后,觉得可以执行,但粟裕当时正在苏中一线指挥作战,因此得到的具体信息相对来说更多,粟裕觉得计划中要求调动的华中野战军主力军不可以前去淮南,务必留在苏中,于是6月27日、29日粟裕分别回信告诉了他自己的观点。
这是粟裕第一次拒绝了陈毅的命令。
但毛主席则对粟裕的建议非常重视,之后从毛主席对山东野战军调动的态度就能看出来,毛主席基本已经认可了粟裕的看法,并指出能够延迟计划。
但是,陈毅这时考虑到对手将要攻击苏皖,依然准备坚持原定计划。
当时,粟裕已经在苏中地区做足了与蒋军作战的打算,他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敌我的战略部署做出的判断。
粟裕认为外线作战虽然有优势所在,但却不应该在目前开展。淮南在全局是不可或缺的,可现如今,应当试一下蒋介石深浅,解决敌方主力部队。
粟裕给出了一个大胆地决策,他要在苏中,凭着手中五万兵力,和解放区补给快速的优越性,打一个漂亮的攻坚战!
淮南地形较苏中要险峻很多,不如中原地区地区适合打歼灭战,为了能在初期尽量消灭敌军,就不可以分兵。
因为事关全局,粟裕特意拉上海安前线参谋长刘、钟一伙人一同召开会议,成功的说服他们。
当然,粟裕明白,这和中央和陈毅的指示相悖,兹事体大,务必和中央讲明白原因。
事不宜迟,粟裕当日又奔袭150公里,从海安跑去淮安,和张、邓、谭等华中分局人员召开会议,成功说服了他们,大伙当天又联合急电,汇报给毛主席和陈毅。
陈毅见到申请后很无奈,他觉得,当前阶段依然淮南至关重要。苏中怎么可能一点军力也不支援?
陈毅心里想,既然你粟裕不愿分一半的兵,那么我要你一个旅总没问题吧?
于是乎,陈毅也给粟裕发电报,特别指出要在苏北调至苏中的精英第五旅。
这一次,粟裕又拒绝了。
粟裕在回应的电报中说,大敌当前,第五旅早就在苏中做好作战准备。现在再调往淮南,不仅会让苏中的军力亏损,不益于后面的歼灭战。而另一方面第五旅早就在苏中展开了全民动员,倘若动他们,对斗志影响比较严重!
陈毅认为粟裕讲的不无道理,可仍然没有说服力。淮南才算是全局战略目标,不过粟裕不愿调兵,他也没有办法。
实际上,粟裕这样坚定自己的建议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调整五旅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看,直接关系到华中野战军战斗的具体方向,这关系着下一阶段是以消灭苏中内线敌人为主导还是开展外线进攻为主。
所以,粟裕的建议是依据作战基调明确提出的方向确立建议,这点无可非议。
毛主席见状,给出了两种作战方案,第一是主张采用防御措施,集中力量开启淮北局面,第二是八月份在苏中打一仗后西移,自此,多方面始终保持电报进行联络。
8月8日,陈毅给中央军委和粟裕发了一封电报,坚持南线三大主力外线进攻。
毛主席对陈毅回复电报,并且表示“粟裕在苏中了解民情,补充也比较容易,敌人武器装备也要比五军差,比较容易制胜,让粟裕在苏中战斗一阵子,对全局是有利的。”
陈毅当得知毛主席的想法后,对粟裕的建议重新思考了一番,此时陈毅切合信息,已经开始觉得粟裕的意见更为符合实际。
除此之外,在彼此争议过程当中,粟裕曾经在苏中率领3万多人和蒋介石的12万兵力对战,这次交锋我军七战七捷,毛主席知道后无比兴奋,而外线进攻淮北的山东野战军则未获得更预期的效果。
主席下狠心改革军制
苏中大捷后,看着陈粟两人和好如初,主席清楚要尽量避免情况的再次出现,关键就要从军制着手。
于是,毛主席在1946年末,将山东、华中两大军区合并为华东军区。将山东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撤销新四军的番号。
从此以后陈毅和粟裕这一对金牌搭档可算完全成形了。
从整件事件来说,陈毅分兵主要是因为“思淮南且顾山东,忧山东而领苏北”。
一个人总司2个军区以及后面工作,确实是分身乏术,粟裕有远谋,但只怨“官大一级压死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可政治理念却未必优异,所以才导致了前期苏南之争当中的摩擦。但这时候主席的深谋远虑,是二人难以企及且甘拜下风的!
让陈毅去管总政、当政委,粟裕则专心致志战斗,二人紧密联系,扬长补短,优势互补。等仗一打完,把所有华东方向大刀阔斧的调节和改革,整体新四军的番号撤消,编制重编。
华野、山野并成华东野战军这次事件以后,毛主席仍然是非常信赖陈毅。
在电报中指出,大政方针一定要在陈毅的领导下,由陈毅与粟裕、谭震林、邓子恢和曾山一伙人商议制定,指挥战斗则是由粟裕负责。
陈毅和粟裕也并没有因为此次争吵而关系疏远。在之后的作战中,两个人密切配合,依然是关系特别好黄金搭档,打完好些个胜仗。
例如:陈毅与粟裕在山东蒙阴县孟良崮,消灭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张灵甫带领的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之首部队——国民革命军整编七十四师。顺利改变了我军在整个华东区的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