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山雾如轻纱般缠绕在万佛湖的水面上。我站在起点拱门前,脚下的塑胶跑道还带着夜露的微凉。耳边是此起彼伏的脚步声、拉伸时关节的脆响,还有远处传来几声清亮的口哨。人群像一条缓缓流动的河,朝着同一个方向汇聚——这是一年一度的万佛湖环湖马拉松,也是我们小镇人最期待的春季盛事。
“老李,你真打算跑完全程?”张伟凑过来,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荧光绿运动衫,额头上已经沁出细密的汗珠。
我笑了笑,把背包往肩上提了提:“当然,去年差两公里就放弃了,今年说什么也得咬牙挺过去。”
他摇摇头:“你这把年纪,悠着点吧。”话虽这么说,他的眼神却闪着鼓励的光。
我低头看着自己的跑鞋,鞋带系得一丝不苟。这双鞋陪我走过无数个清晨的小路,见证过我在公园一圈又一圈的坚持。去年的失败像一根刺,扎在心里整整一年。那时跑到二十公里处,双腿发软,呼吸急促,最终只能停下脚步,眼睁睁看着别人从身边掠过。那种无力感,至今想起仍让我胸口发闷。
“其实……”我忽然开口,声音不大,“我这次不只是为了完赛。”
#不一样的早秋漫游季#
张伟挑眉:“哦?”
“小宇昨天打电话说,他要来终点等我。”我说这话时,喉咙有些发紧。儿子在外地读大学,平日里联系不多,每次通话都匆匆几句便挂断。可这次,他特意请了假,说要亲眼看看爸爸能不能跑完全程。
“那你更得坚持住!”张伟用力拍了下我的肩膀,笑得爽朗,“别让孩子失望。”
发令枪响的那一刻,人群如潮水般涌出。春风拂面,湖水在右侧静静铺展,波光粼粼。我调整呼吸,保持节奏,不敢太快,也不敢太慢。起初的五公里轻松惬意,路边的柳树抽出嫩芽,桃花零星绽放,几个孩子举着自制的加油牌,喊着陌生人的名字,笑声清脆。
可到了十公里后,疲惫悄然袭来。膝盖开始隐隐作痛,脚步变得沉重。我瞥见前方一个穿红色背心的女孩,步伐稳健,始终保持着相同的节奏。我下意识地想跟上去,却又犹豫——怕自己撑不到最后。
“别看脚下,看前面。”她忽然回头对我说,笑容明亮,“盯着终点太远,就盯住前面那棵歪脖子树,到那儿再说下一步。”
我怔了一下,随即点头。内心那股焦躁竟奇异地平复下来。原来,不是非得一口气冲到终点,而是可以一段一段地走。
十五公里,阳光变得灼热。汗水顺着鬓角滑落,滴在衣领上。我经过一片芦苇荡,风穿过叶片发出沙沙声,像低语,又像鼓励。我想起小时候父亲牵着我去河边放纸船,那时他也总说:“慢慢来,不怕慢,就怕站。”
二十公里,身体仿佛被抽空。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我几乎想停下,可脑海中浮现出小宇站在终点翘首以盼的模样。他会不会举起手机录像?会不会为我鼓掌?这些画面像一束光,照进疲惫的躯壳。
终于,最后一公里的指示牌出现。我深吸一口气,加快步伐。张伟不知何时已赶到终点区,正挥舞着手臂大喊:“老李!加油!就差这点了!”
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没有欢呼,只是静静地站着,仰头望着天空。蓝天如洗,云朵舒展。小宇从人群中跑出来,一把抱住我,声音有点哽咽:“爸,你做到了。”
我拍拍他的背,没说话,只觉眼眶发热。
这场奔跑,不只是与距离的较量,更是与自己的对话。它让我明白,生活从不需要一口气抵达终点,只要不停下,每一步都算数。
万佛湖的水依旧静静流淌,而我们的脚步,也将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