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轮战惊世一幕:不用空军不派陆军,152 毫米榴弹炮 17 炮轰垮敌军生命线,怎么做到的?

这乃解放军运用榴弹炮创下的狙击奇观。凭借仅17发炮弹,在相距万米之遥的地点,一举摧毁了一座桥梁。此举展现了超远距离狙击的强大威力,令国际社会为之震撼。

为何解放军会对这座桥梁实施摧毁?此外,我国军队是如何实现如此长距离的精确射击的?

自1984年起,我军两部军属炮兵部队,对老山地区实施了广泛而有力的炮击,这一行动便被誉为声名显赫的老山轮战。

双方在罗家坪、扣林山、老山、麻栗坡、者阴山这一自西向东的战线上,展开了激烈且残酷的攻防较量。

协同作战,鉴于罗家坪与扣林山之间存在着一段较长的战略空白地带,越军不惜投入巨额资源,于该空隙以南地区构筑了一条公路补给线,企图通过持久战来削弱我军战斗力。

因此,如何截断越军的补给通道,捍卫这一战略要地,成为了我军亟待解决的棘手难题。

会议上有顾问建议,不妨直接派遣数架轰炸机,将那条公路彻底摧毁。此举不仅能够一举切断越军的补给通道,还能有效降低我军的伤亡率,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之策。

提议很快被否决。

在老山轮战中,我国军队作为占据道义的防守者,其目的在于轮换训练各大军区的陆军部队。若派遣空军介入,恐将导致战争范围进一步扩大。

继而,有人提议,鉴于空军无法执行任务,应派遣陆军部队秘密行动,对那条公路实施爆破。

然而,这一策略显然不可行。姑且不论部队能否顺利穿越长达近十公里的雷区,抵达爆炸点,仅是确定需要派出多少部队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兵少则无益,不仅面临被全歼的危机,敌军还可迅速修复公路。若派遣大量部队,行动无疑将难以保持彻底的隐蔽。不久,听闻消息的敌军与我军展开激烈交火,战局迅速升级,演变为一场大规模的正面阵地战。

正当合乎常理的世人绞尽脑汁,寻求破敌之策之际,一位顾问试探性地提出了一计谋。无需派遣陆军或空军介入,仅需部署炮兵于后方,即可将敌方补给线上的戈摆大桥成功炸毁。

初闻此计,众人无不感到匪夷所思,几乎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差错。

根据侦察资料,戈摆大桥位于越军补给线的西侧,其结构由钢筋混凝土、钢索及钢板构成,桥梁全长120米,宽达6.5米。要想将其彻底炸毁,实非易事。

为了捍卫这条补给线上唯一可通行的桥梁,越军在这不足1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部署了加强连的众多兵力,全天候严密防范我军可能的爆破行动。

这实非最令人咂舌之策,按照该顾问的提议,我国炮兵部队应在间隔戈摆大桥将近万米的阵地上,施以密集而精准的炮火覆盖,以期将这座由钢筋和水泥构建的大桥彻底摧毁。

炮弹出膛后无法操控,会被火药、弹道、湿度、风向、气温众多看似细微但关键的因素影响。

即便是短时间内,同一炮管、同类型火药所射出的炮弹都可能出现显著差异,更不用说在数万米开外对特定目标进行精确打击了。

这堪称老山轮战中最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役。解放军巧妙运用榴弹炮,在长达数万米的距离之外,精准狙击一座坚不可摧的钢铁大桥。

而用于狙击的武器,仍旧是那些操控难度颇高的重型火炮,即152毫米加榴炮。

该型火炮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方才正式纳入军队编制,然而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并未参与大规模的战争,加之日常军事训练较为松懈,因此炮兵部队普遍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

直至对越自卫反击战硝烟四起,66式152毫米加榴炮方得以在实战中大规模展露锋芒。尽管如此,解放军炮兵部队对这款火炮的运用,尚未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数据显示,当火炮采取超远距离打击策略时,对于单个较小目标的命中概率仅为2%。正因如此,火炮通常需以集群形式进行攻击,这一战术的核心在于通过数量优势来取得胜利。

总之,试图借助重型火炮完成超远距离的精准狙击任务,实乃痴人说梦。

实际上,早在1985年3月,成都军区守备第1师第3团的榴弹炮第2连便已进行了为期的一次射击试验。

成效受地形高差与能见度限制,炮弹未能准确命中目标,反而导致越军误以为我方有意为之,随意开炮,从而产生了威慑意图。

对于此次试射的结果,昆明前指深感遗憾,然而无论如何,远距离火炮狙击无疑是当前的最佳选择。尽管如此,这一方案并非毫无可行性,只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校正,终将迎来命中目标的那一天。

当年8月,确保轰击万无一失。组织一支由守备1师3团团长宋世华率领的炮兵干部队伍,前往榴弹炮2连的阵地,协助进行炮兵勘察工作。

宋世华不负张铚秀上将所望,不仅亲自率队冒险深入戈摆大桥附近进行实地侦测,收集数据,而且针对实际情况对炮兵阵地进行了精心调整,为火炮狙击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8月至12月间,长达四个月的时光里,宋世华五度率侦察队深入实地,对大桥与越军营寨的坐标进行细致勘察。他力求将速写地图与实际情况精准对接,以此为基础,精心制定了作战策略。

在正式发起轰击之前,他仍旧亲自驻守在炮兵阵地,一边对火炮及其桥梁进行深入的力学分析,一边逐一核实火炮瞄准装置的零位和零线是否精准。

可以说,宋世华等英勇将士们已将此次超远程火炮狙击的准备推向了极致。人和自然条件俱佳,而地利优势亦已尽可能把握,此刻仅需静候天时地利之至。

转瞬之间,那日便如期而至。12月4日凌晨,榴弹炮第二连的阵地接到了来自上级的指令:翌日天朗气清,无雾笼罩,微风拂面,空气湿度适中,正是发动炮击的绝佳时机。

前指同时运送至阵地。6型71式100毫米迫击炮,3型63式107毫米火箭炮在66式152毫米榴弹炮的猛烈轰击下,大戈摆大桥遭受连续打击,与此同时,侧面火力展开严密掩护,以防止越军发起反攻。

此次榴弹炮2连承担主攻任务的,正是其麾下精英炮1班。该班集结了全连所有经验丰富的老炮手,作战履历丰富,为超远距离狙击大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昔日的老山战役中,正是包括2连1班在内的我国炮兵部队,成功遏制了越军炮兵的行动,为前方部队夺回老山阵地赢得了宝贵的先机。

1985年12月5日,我国解放军计划施展榴弹炮的强大威力,创造一次超远距离狙击的壮举。他们将在数万米之外,对一座越军的坚固钢铁大桥实施精准打击。

那时的气候条件极为适宜,正如昆明军区前指所侦测到的,天空晴朗、雾气全消、微风拂面、湿度适中,正是对越方戈摆大桥实施轰击的绝佳时机。

中午,轰击指令下达阵地。蓄势待发的66式152毫米榴弹炮2连1班的战士们,迅速拉动火绳,只见炮弹如同出鞘的利剑,直刺云霄。

然而,鉴于本次射击距离长达近万米,属于超远间隔火炮狙击,任何微小的气候变化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第一发炮弹未能命中目标。

尽管士兵们早已做了充分的准备,然而,射击的精准度仍需通过前几轮试射的弹着点来验证,以此不断调整弹道。

如此一来,在反复的未命中、调整、命中、更换引信的循环往复中,共计17枚炮弹被射出炮管,直奔戈摆大桥而去。令人惊叹的是,在这其中,仅有两发未能击中目标。

须知,我军所使用的是操控难度较高的152毫米口径重型火炮。加之越方的戈摆大桥距离我方阵地达数万米之遥,仅凭精准且连续的轰击来摧毁该桥,实乃几乎无法完成的艰巨任务。

然而,凭借我军老炮手的精湛射击技艺,辅以充分的预先准备工作,15发炮弹精确命中戈摆大桥的桥墩及桥面,一举摧毁了这座桥梁,其精准度堪比狙击步枪!

历经半年的精心备战,我们终于攻克了戈摆大桥,完成了看似遥不可及的任务。我军炮兵阵地瞬间被欢乐的浪潮所淹没,战士们喜出望外,纷纷为这一壮举欢呼喝彩。

在喜悦之余,指战员宋世华并未松懈警惕,随即向战友们示意,准备应对越军的反攻。

戈摆大桥不仅是斋河上、亦是在补给线路上唯一可供通行的桥梁,因而越军对其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为此,他们在该桥部署了一个加强连的兵力,显见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绝无轻易罢手之意。

果然不出所料,一旦越方高层获悉大桥被炸毁的消息,便立刻下达命令,指示前沿炮兵部队对我军阵地实施报复性的炮击。

我军炮兵早已做好充分准备,榴弹炮、迫击炮、火箭炮火力全开,与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炮火交锋。

在昔日的老山战役中,我军凭借更为强劲的火力以及更为精确的火控系统,令越军心生畏惧,自此不敢再与我军展开大规模的炮战。

正如惯例所然,越军此次亦未能幸免,被我军火炮击溃。在遗弃了24具尸体之后,剩余的越军炮兵彼此扶持,匆忙逃入藏兵洞躲避。

自此,我军不仅成功摧毁了越军补给要道上的戈摆大桥,还使其炮兵阵地中的工事遭受重创,包括临时住所和火炮掩体等,损失过半。这使得越军在短时间内彻底丧失了反扑的能力。

随后在该月10日及29日,越军两度秘密偷袭至斋河畔,意图临时搭建桥梁,然而我军已完全精通超远距离狙击技术,他们怎能得逞?

连续的猛烈轰炸过后,越军搭建的两座临时桥梁悉数被摧毁,随之,慌乱中撤退的越军还将辎重物品丢弃至河中。

在整个战斗进程中,尽管越军炮兵深知我军火炮的具体位置,但他们却始终未敢发起任何炮火反击,哪怕仅仅发射一枚炮弹。

换言之,即便越军意图反击,鉴于他们的作战能力,也根本无法对相距近万米的我国炮兵阵地构成威胁。

战斗结束。152毫米榴弹炮第二连第一班声名远扬,荣获“神炮班”的崇高荣誉。从此,他们的声名远播全军,他们创造了一项榴弹炮历史上的狙击奇迹,时至今日,无人能够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