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以能为所欲为的三大隐秘力量
在最近一轮交火之后,以色列在战场上取得明显优势。军方发布的公告和多方目击资料都指向同一结论。以色列凭借精确打击和防空能力,成功阻止了多次进攻。这一结果把讨论拉回到一个老问题:为何国土仅数万平方公里的以色列能在中东保持强势。
以色列的崛起不是偶然。建国初期,以色列实际控制约1.5万平方公里。经过战争和变化,现在控制面积约为2.4万平方公里。以色列地域小,战略深度有限。以色列多次在战争中生存下来。外部援助和对手分裂是两个重要原因。
美国的支持很关键。美国长期向以色列提供武器、情报和外交支持。这个盟友关系为以色列提供了稳定后盾。周边阿拉伯国家在面对以色列時,往往各自考虑国家利益。它们难以形成长期统一战线。
中东国家内部分歧影响明显。在许多冲突中,一些国家基于安全或利益选择与以色列保持接触或沉默。媒体和分析报告曾指,沙特与约旦在若干局势中没有立即对抗以色列。还有报道称,沙特参与了拦截从也门射向以色列的导弹。这样的分歧削弱了对以色列的集体压力。
大国博弈也改变局势。2003年伊拉克战争显示,临近国家的基地和通道对战争至关重要。美国在沙特、巴林、卡塔尔、科威特等海湾国家的存在,为行动提供了落脚点。若当地政府拒绝合作,美军的行动和后勤将遇到大障碍。这说明区域国家的选择会直接影响战局。
经济领域的分化同样重要。美国的贸易和关税政策让多个国家被迫单独谈判。各国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往往单独与对方协商。这种分散策略使得对强势国家的集体应对难以形成。即便有部分让步,也往往是被动妥协,而非结构性改变。
理论上,受压国家若能协调行动,可能对对手施加实质影响。国家可以协调贸易政策、调整关键资源供应,或在金融上采取联动措施。但这些方案需要高度政治共识和愿意承担短期经济代价的决心。现实中,这些条件难以达到。
回到以色列问题,地理限制并未阻止其通过外交、军事和科技等渠道增强安全。周边国家在权衡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时,常各自为政。正因为如此,一个小国在强大盟友支持下,能在区域冲突中保持相对主动。与此同时,历史也表明:当多方协调一致时,现有的强势格局并非不可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