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印度被特朗普政府称为“朋友”国家,但莫迪政府早就明白,特朗普口中所说的“朋友”,实际上早已变成了美国优先考虑剥削的对象。
最近的国际新闻中,印度总理莫迪的表现简直可以用“魔幻现实主义”来形容。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印度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莫迪政府的回应简直可以说是“随意应付”,反击的方式让人觉得“摆烂”得挺厉害的。
既没退让,也没低头,倒是放话说“爱征就征”,不过在农业和奶制品市场开放的问题上,印度却死咬着不放,一点都不让步。
这看似矛盾,其实反映出印度在大国竞争中的艰难抉择,又是莫迪政府在国内政局和国际压力夹缝中无奈的挣扎。
7月30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突然放话,说从8月1日开始,要对印度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理由嘛,是因为印度的关税太高,还有非关税壁垒实在太多。
这一下子就打击了印度对美出口的457亿美元商品,涉及汽车、钢铁、医药这些重要行业。
更让印度难堪的是,美国对印度的贸易逆差已经持续十年翻一番,特朗普早就对印度那些高关税不满意,这次终于拿出了“对等关税”这招。
对于美国的压力,印度政府的应对可以说是“灵活应变”,既妥协又坚守底线。
一边,印度商务部快速回应,表示会对美国采取报复性关税,具体做法是对美国的农产品、汽车零部件等商品加征相应的关税。
一方面,印度商务部马上做出声明,准备对美国的农产品、汽车零部件等商品加关税,算是回击措施。另一方面,财政部长西塔拉曼把话说得挺明白,强调农业和乳制品市场不可能开放,划出两条“红线”。
这份硬气的姿态背后,其实藏着印度超7亿农民的生计难题——印度的农民大多靠小打小闹赚生活,一旦美国那边的转基因农产品和廉价乳制品大量灌入,说不定会引发一场大规模的农业危机。
印度展现出那么一股子硬气,背后可不是没付出代价,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立刻表态,要重新审视印度的贸易资格,还打算考虑更多限制印度IT专业人才的H-1B签证。
这关系到印度的根本呀,因为每年有70%的H-1B签证申请来自印度,IT行业又是推动印度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更糟的事是,苹果在印度组装iPhone的业务也受到了直接影响——美国加征关税后,印度制造的iPhone出口到美国的费用会涨25%,这可能让苹果不得不重新考虑在印度的投资计划。
莫迪政府的难题远不止于此,印度国内的产业界对关税政策的看法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钢铁行业对政府的保护措施都挺高兴,像塔塔钢铁这些企业更是直言,加征关税能帮忙缓解中国钢铁低价带来的冲击。
不过,汽车和制药行业就不那么舒服啦——印度汽车零件出口里,有28.9亿美元受到美国关税的影响,而医药行业靠美国市场进口的高端设备,关税一涨,生产成本可就得往上飙。
这种内部不合让莫迪政府在谈判时,难以达成一致的说法。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印度之前一直拼命想着靠和其他国家搞贸易协议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可结果嘛,收效有限。
比方说,印度和阿联酋签的《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虽然让两国的贸易额涨到了2402亿迪拉姆,可阿联酋那点市场规模,根本顶不住美国市场的空缺。
再者,印度和澳大利亚签的贸易协定,虽然让农产品出口上去了,但澳大利亚对印度的工业制品需求不旺,没法形成互补性。
在这场较量里,印度的底牌其实没有几张,虽然威胁要对美国采取报复性关税,但实际执行起来嘛,却遇到不少限制和困难。
印度向美国出口的药品占了市场的40%,不过呢,印度70%的药用原料还得从中国进口,要不然也不好搞。
要是美国反击印度的药品出口,印度的制药企业大概就会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了。
再者,印度的数字服务税政策也成了谈判里的绊脚石——美国一直希望印度把对谷歌、亚马逊这些科技巨头的数字税给取消了,可印度坚持把这当作谈判的筹码。
莫迪政府面临的难题,其实就是印度在全球化进程中定位上的冲突,一方面,印度热衷于打造“世界工厂”,想接手产业链的转移这块大蛋糕。
反过来,国内的产业升级还不够快,基础设施也有点跟不上,搞不定国际上的竞争压力,挺吃紧的。
就拿印度来说,公路网密度大概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还经常出现电力不稳的问题,导致工厂一年平均停工大概有108天,好悬。
在这种情形下,哪怕有美国企业想投钱,也会因为物流费用太高而打退堂鼓。
更棘手的问题在于,印度的外交路线明显表现出一种“战略摇摆不定”的状态。
莫迪政府一方面向美国投去暧昧的眼神,试图借助“印太战略”提升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又与俄罗斯保持紧密关系,大量采购俄罗斯的油气和武器。
这种一边走一边看的策略让美国挺不爽,特朗普在宣布加税的时候还点名提了印度“买俄油”的事,暗示可能会采取额外的惩罚手段。
在遭遇内忧外患的时候,莫迪政府采取的办法看上去有点“乱抓药方”,就像慌了手脚似的。
印度一边想靠和中国搞好关系来抗衡美国,最近还主动撒个娇,想把中印边境的事谈妥,还打算在稀土供应链上搞个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印度在国际场合老是强调“战略自主”,想在美俄之间保持点平衡。这样一来,印度在国际谈判里,搞得自己很难真正赢得盟友的支持。
要知道,印度这种硬挺的姿态背后,可是有它国内政治实际情况在支撑。
2024年印度人民党在地方选举里遇到了挫折,莫迪这会儿可得赶紧通过保护本土产业来稳住选民的心。
农业和乳制品行业一直是印度人民党的票仓重地,任何放开政策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抗议。早些时候,印度政府因为农业改革的事情引发了全国性罢工,莫迪对此可是印象深刻啊。
不过,印度这种挺着急的反击方式,能撑得住多久,还真不敢打包票。
美国那关税的猛击已经挥出去,至于印度的反击措施嘛,恐怕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吧。
如果印度对美国产的农产品提高关税的话,美农民可能会在国会里拼命游说,试图增加向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数量,结果就可能偷偷地削弱天知道印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啦。
更要紧的是,印度的经济基础根本扛不住长时间的对峙——到2024年,印度的GDP增长率已经跌到4.5%,而且,因为进口能源价格飙升,外汇储备也不断减少。
这场贸易战的未来走向,关键看两边的底线较量。对美国来说,关税并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种施压手段,特朗普更希望借此推动印度在数字税、知识产权等方面做出让步。
对印度来说,农业和乳制品市场可是“命脉”所在,一旦出现问题,很可能引发社会动乱。
到了8月中旬,双方的谈判又陷入僵局,印度宣布要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扩大到50个商品,美方则警告要把印度列入“汇率操纵国”名单。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里,印度的局势可以说是“进退两难”。
莫迪政府一边想维护国家的威严,不想让国内产业受损;一边又想借助美国来提升国际信誉,但又不敢彻底倒向西方。
这样的矛盾心绪,让印度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显得特别迷路。
对整个世界来说,印度自己的抉择会带来深远的变化——要是坚持“战略自主”,很可能成为多极世界的重要一环;若是被逼得让步,就可能沦落成大国争斗的牺牲品。
这场较量的最终走向,或许得等到2025年秋天的美印贸易磋商才能揭晓真相。
不管怎么说,印度遇到的难题也提醒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大国争斗里,没啥绝对的赢家,只有不停变动的生存之道。
而莫迪政府的“摸鱼式应对”,不过是这种策略无奈的表现罢了。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