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不是冷漠,而是情感隔离

 生活中的实用心理《5分钟心理学》

图片

配合下方音频阅读,体验更佳。

图片

柠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图源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或者你自己就是这样:

表面上看起来总是很冷静,甚至有点"冷漠";

朋友倾诉时总能理性分析,但很少流露自己的脆弱;

遇到冲突,第一反应不是争吵,而是"算了,没必要"。

也许你以为这样的特质是"情绪稳定"或"独立强大",但你并不是真的没有情绪,而是:

已经习惯了把情绪隔离在外。

它不是天生冷酷,而是一种生存策略 。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聊情感隔离。

下面我描述一下情感隔离的4种表现,看看你有吗?

1

理性过度,感受滞后

图片

朋友痛哭时,你会说"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而不是感受TA的难过和痛苦;

自己失恋/失业后,第一反应不是悲伤或受挫,而是:"赶紧想想接下来怎么办"。

你把情绪调成了"静音模式",表现出了过度的理性。

2

回避深度情感交流

图片

对你而言,亲密=危险,所以你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

即便你有时候也会幻想甜蜜的恋爱,但一旦有人对你表达爱意,你就会尴尬,不知如何回应甚至想要拒绝。

当伴侣说"我们聊聊心里话",你本能想逃,会用各种方式转移话题。

3

用忙碌替代情感

图片

你宁可加班到深夜,也不愿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

微信聊天可以,但拒绝电话或见面,因为"文字更安全"。

你在用"有事可做"来避免情感暴露的风险。

4

对自己的情绪很陌生

图片

如果有人问你"你现在什么感受?",你可能会愣住,然后说"没什么感受,挺好的";

你无法准确命名自己的情绪,也无法接纳它们,当你偶尔情绪崩溃后,会陷入自我指责:"我怎么这么不理智?"

你像是个旁观者,而非自己生活的体验者。

图片

为什么你会变成这样?

据我的观察,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原因1:早年情感未被"接住"

当你小时候哭闹时,父母却对你说"别矫情"或者直接忽视;

你表达需求得到的多是嘲讽。

那么慢慢地你就学会:

情绪是危险的,表达=被否定。

原因2:用隔离来避免二次伤害

也许你曾因信任他人而被背叛/抛弃;

然后你发现:

只要不投入感情,就不会受伤,

于是情感隔离成了你的防弹衣。

原因3:社会对"情绪"的污名化

"成年人就该理性""情绪化=不专业"…这样的话在网络上铺天盖地,让你:

误以为隔离=成熟。

但是这样的你把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都封冻住了,时间久了,也许你自己都会被封冻住,你会慢慢失去对生活的觉知,活得像个机器人。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慢慢"解冻"情感呢?

你可以这样做:

1

第一步:承认"我在害怕"

把手轻轻放在自己的胸口,闭上眼,对自己说:

"我不是冷漠,我只是太害怕受伤了。"

2

第二步:从小剂量"情感暴露"开始

让你一下就袒露自己是不太可能的,你可以让自己慢慢来,比如:

今天回答"你还好吗?"时,不说"还行",而说 "其实有点累" ;

当你听朋友倾诉时,允许自己说 "我也感觉很难受" 而不是立刻给建议。

3

第三步:重新认识"脆弱"

记住:

展示脆弱不是弱点,而是勇气。

因为你在创造真正的联结。

如果你想要更快速或者更系统性地解决自己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的咨询师帮助你的。情感隔离不是缺陷,而是曾经保护过你的盾牌。

但现在,你已经足够安全,可以尝试对自己说:"我有权利感受,也值得被看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