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降价3万背后:首付蒸发的老车主,和连夜改价的合资车

“刚提车3个月,首付款的1/3直接蒸发了! ” 广州车主李先生在比亚迪4S店门口举着“拒绝背刺”的标语,声音嘶哑。 他去年12月花18.6万买的宋PLUS冠军版,今年3月同款车型直降2.8万,还白送6次保养。 销售当初拍胸脯保证“新款无大改,现款最划算”的话还在耳边,如今二手商却告诉他:“这车现在卖,至少亏5万起步。 ”

2025年3月,比亚迪突然甩出“限时一口价”政策:秦L DM-i直降3.6万,杀到8.98万;海豹06 DM-i入门版击穿10万底线;宋PLUS DM-i最高降1.6万。 展厅里的销售忙着撕旧价签,老车主维权群消息刷到999+。

当比亚迪海豹DM-i智驾版降到10.28万,隔壁大众4S店的客流一周内少了40%。 销售盯着电脑叹气:“来看迈腾的客户,进门先问比亚迪同价位车啥配置。 ”更惨的是日产天籁,降价30%仍卖不动,经销商库存压了90天。

丰田试图用混动技术扳回一局,本田紧急拉本土企业合作降成本。 但对比亚迪秦PLUS DM-i荣耀版9.98万的定价,合资车成本结构彻底暴露软肋——传统发动机变速箱成本比电驱系统高30%,每一次降价都像在割自己的肉。

“现在接比亚迪订单就是亏本赚吆喝! ”某电池隔膜供应商的车间主管吐槽。 二季度订单被要求降价8%,中小零件厂账期从60天拖到90天。 而比亚迪凭借自研刀片电池(成本比行业低30%)、e平台3.0(生产效率+30%)和无锡芯片基地,把混动B级车成本压到对手难以想象的水平。

二手车商集体陷入噩梦。 去年收的汉DM-i残值缩水25%,车贩子老张把门店招牌换成充电桩维修站:“绿牌车? 碰都不敢碰! ”

95后程序员小陈掏出手机计算器:海豹07 DM-i百公里油耗1.01升,迈腾要7个油。 按一年2万公里、油价8元算,比亚迪能耗成本2400元,迈腾得花11200元。 “五年油费差价够再买台秦PLUS了! ”他甩下这句话,签了比亚迪“首付2万”的购车合同。 4S店墙上的横幅被阳光照得刺眼:“周五加油降五毛? 不如充电不要钱。 ”

某第三方检测机构拆解降价车型发现:线束厚度减了0.2毫米,车门密封胶条供应商换掉40%。 销售私下承认:“顶配才有老款的隔音材料。 ”老车主王女士在4S店拍桌:“你们说早买早享受,我享受的是新车变废铁! ”她的宋L DM-i三个月贬值30%,投诉到平台只换来两次免费保养——黑猫上1.2万条同类诉求,97%被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