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对去美元化突然改口,宣布不反美元,俄罗斯要临阵退缩?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会议上的一句“我们没有任何去美元的运动”,瞬间扭转了外界对俄罗斯“去美元化”战略的认知。这一表态并非临时退缩,而是俄罗斯在特朗普政府高压威胁下的战术调整。 此前,特朗普公开宣称“美元丧失储备货币地位等同于美国输掉一场世界大战”,并对推动去美元化的国家发出贸易制裁威胁,甚至对巴西加征50%关税作为警告。 普京的软化姿态,实则为美俄关系保留谈判空间,同时规避经济风险。

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俄罗斯开始系统性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2018年,普京明确批评美元垄断地位“危险且不稳定”,俄财政部随即大幅抛售美债,将持有量从961亿美元骤降至不足40亿美元。同时,俄罗斯加速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将欧元、人民币和黄金占比提升,主权财富基金更是彻底清除美元资产。 这些举措并非盲目对抗美元,而是应对美国金融制裁的防御性手段。 俄罗斯央行开发了本土支付系统SPFS替代SWIFT,并与中国、伊朗等国建立本币结算机制,逐步构建“去美元化”的金融安全网。

尽管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中本币结算率超过90%,但这一成果存在局限性。 俄罗斯收到的人民币主要用于对华采购,难以向第三方国家支付;与印度贸易积累的卢比因流通性差,一度被迫退回到“以物易物”模式。 此外,俄罗斯急需解除欧美金融制裁,而美国相较于欧盟更可能成为解禁的突破口。 普京的改口,本质上是为美俄谈判预留筹码,尤其在8月“特普会”陷入僵局后,俄罗斯需通过缓和美元议题的对抗性,换取制裁松动的可能性。

普京的谨慎态度也与金砖内部矛盾相关。 印度明确拒绝配合去美元化议程,担心人民币借此提升国际地位,削弱卢比的影响力。 这一分歧使得俄罗斯推动的金砖共同支付系统难以落地。 与此同时,巴西总统卢拉因呼吁“美元替代品”遭美国贸易报复,进一步警示俄罗斯:挑战美元霸权需承担现实代价。 普京此次强调“金砖政策不针对第三方”,既安抚印度等摇摆成员,也避免与特朗普政府直接对立。

俄罗斯的去美元化并非孤例。 东盟讨论转向本币结算,印度与马来西亚启动卢比贸易,沙特对非美元货币交易松口,全球40多个国家正推动储备货币多元化。 然而,美元仍占全球外汇储备的58%,其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颠覆。 俄罗斯深知,与其高调对抗,不如务实推进本币结算。 例如,俄气公司与中石油签署的天然气协议已采用卢布和人民币各50%结算,土耳其也同意以卢布支付部分俄罗斯天然气。 这种“去名留实”的策略,既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又避免政治风险。

为摆脱美元体系,俄罗斯在技术层面多线并进。 SPFS支付系统已覆盖20多个国家,虽规模远小于SWIFT,但保障了与特定伙伴的金融通道畅通。 此外,俄罗斯试探性推动加密货币用于国际贸易,试图联合伊朗推出黄金支持的稳定币,并参与金砖国家区块链支付平台的建设。 这些举措虽未成熟,却显露出俄罗斯构建平行金融体系的野心。 不过,其国内仍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个人每月外币提取限额维持在1万美元,资本流动需央行审批,可见俄罗斯在开放与安全之间的平衡考量。

普京的“不反美元”表态,揭开了国际金融博弈的复杂性。 俄罗斯从未放弃去美元化目标,只是从高调宣示转向低调推进。 在美元霸权墙上凿出裂痕后,俄罗斯正以更精明的策略继续这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