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最强民企年入443亿!舰队老兵卸甲归田,竟让女儿接手这百亿帝国?

青岛这地方,你要是问谁是老大,海尔、海信,这俩名字就像条件反射,谁都知道。但你知道吗,真正的“大哥”,其实一直很低调,低调到很多人都没听说过。最近不是有个民企500强的榜单嘛,青岛的头把交椅,被一个叫新华锦的给坐了,一年干了443个亿,全国排278。

这数字砸下来,比好多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牌子都响。但比这更传奇的,是掌门人。一个老兵,16岁就去了东海舰队,一辈子没离开过“海”。从一无所有,到建起这么个商业帝国,花了四十多年。现在呢,又稳稳当当地,把舵交给了从国外回来的女儿。新华锦这故事,你不能只当个财富传奇看,它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里面刻满了那个时代一个中国人的野心、挣扎和远见。

说起新华锦,你就绕不开张建华这个人。他骨子里,就是个山东硬汉,威海荣成人,生在1953年。1969年,那会儿他才16岁,就跑去参了军,成了东海舰队的一名水兵。在军舰上待过的日子,可不是简历上的一行字,那是把一种东西刻进了骨头里。什么叫令行禁止?什么叫我扛得住?还有,就像一个老舵手,风往哪边吹,他凭本能就能感觉到。

1973年,他20岁,退伍了,进了山东外运公司。那时候,外贸还是个挺神秘的行当。他从最底下干起,搬箱子,对账本,出去跑业务,什么累活没干过?就是凭着那股军人特有的不服输的劲儿,硬是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兵,干到了中国外运山东公司的副总。外贸圈里,他是个名副其实的“老兵”。

可人生这艘船啊,总是在转舵。1995年,张建华42岁,一纸调令,他成了山东省外经贸委储运处的处长。身份换了,从领着兵打仗的将军,变成了画地图的参谋。这下好,他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一样了。那几年,他几乎把全山东的外贸家底都给翻了个底朝天。谁家是长板,谁家是短板,政策的风要往哪儿刮,他心里门儿清。

真正让他心里那团火烧起来的,是1997年。他被派去管山东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当时的气氛很微妙,中国马上要加入WTO了,外面的世界风起云涌。可山东这些老国企呢,一个个暮气沉沉的。机制太死,干好干坏一个样,谁有劲儿啊?张建华每年都带队去江浙那边看,回来就捶胸顿足:“人家的企业,一个个跟小老虎似的嗷嗷叫,咱们的呢,跟拉磨的老黄牛一样,再不改,影儿都看不着了!”

就是那时候,一个念头在他心里扎了根:山东外贸要活,就得先把“体制”这个又重又硬的壳给砸了。这颗种子,后来就长成了新华锦这棵大树。

到了2002年,入世了,为了跟全球的对手掰手腕,山东省决定把手里的外贸资源捏到一块儿,搞个集团。这事儿谁来干?找来找去,还是找到了49岁的张建华,经验足,有魄力。这活儿可不是美差,新成立的集团,一上来就接了五个烂摊子,什么纺织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都是些历史悠久、但毛病一堆的老国企。

这感觉就像什么呢?就像硬把五艘船龄不一样、到处漏水的老破船用绳子捆在一起,然后告诉你,开着它们,去远航,还得打造成一支航空母舰舰队。这不扯淡嘛。张建华心里太清楚了,光捆在一起没用,得动大手术,得脱胎换骨。核心就一个字:“改”。把“国”字头的帽子摘了,变成自己的。

2003年,集团才成立一年,他就顶着天大的压力,开始搞民营化。到了2005年8月,新华锦的产权,被干脆利落地挂上了山东产权交易中心。一个月后,集团员工自己凑钱成立了两家公司,把“老东家”给买了下来。张建华通过自己控股的公司,成了这家企业的新主人。从国企的“厂长”,变成了民企的“老板”。

这事儿在当年的山东,那可是炸了锅了。说啥的都有,有人说这是不是变相的“国资流失”?风险太大了。但张建华心里有本账:国企的病根在哪?产权不清,谁干活都没劲。只有让每个人的口袋和公司的命绑在一起,大家才会真把这当自己家一样去拼。后来证明,这步险棋,他走对了。改制后的新华锦,就像挣脱了链子的猛虎,那股子活力,一下子全给放出来了。

甩掉包袱的新华锦,开始在张建华的指挥下,一点点画自己的地图。他这人,不爱追风口,不喜欢赚快钱。他的逻辑就三个字:稳、准、远。外贸,是集团的压舱石,根基不能动。他们的假发、服装,本来在国际上就有名气,小钻加工更是牛,做到了全国一半的规模,连行业标准都参与制定。

但他不满足只当个卖货的。他转头搞了个平台,叫“锦贸通”,干嘛呢?专门帮那些想做外贸,但又没门路、没人手的中小企业。你不会报关?我帮你。退税麻烦?我来。没钱周转?我给你想办法。就这么一个平台,服务了一万两千多家企业。你看,这一招多高明,他从一个赛场上自己跑的“运动员”,变成了制定规则、组织比赛的“主办方”。

2007年,集团旗下的公司在上海主板上市了,成了山东外贸第一股。上市不光是拿了钱,更重要的是,公司治理规范了,名声也出去了,路一下子宽了。张建华的厉害之处,还在于他总能比别人早看到好几年。

你想想2008年,奥运会,金融危机,谁在琢磨养老?他就在布局了。2012年,新华锦跟日本顶级的养老机构合作,在青岛搞了个高端养老中心叫“长乐居”,后来又把韩国的医疗资源也拉进来,搞“医养结合”。现在,这块业务成了集团一个重要的新增长点。还有2009年,他又看上了石墨,这黑乎乎的石头。他果断地买了好几个石墨矿和加工厂,提前就把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这些未来产业的上游给卡住了位。

企业再大,都得面临交班的问题。多少英雄好汉,都栽在这最后一关上。新华锦的交接班,顺得像一本写好的教科书。2019年,张建华66岁了,他觉得是时候放手了。先是辞了上市公司的董事长,紧接着,他女儿张航就接了上来。

这可不是突然袭击,不是什么“公主空降”。为了这一天,张航铺了十年的路。她是77年生人,在澳大利亚读的大学,金融和财务双学位。2009年,32岁,她回到集团,没有直接进总部吹空调,而是被扔到了最基层的青岛京华饰品公司当副总。

她就从一线开始干,管过假发,跑过外贸,一步一个脚印,从子公司副总到总经理,再到2016年当上集团副总裁。她把外贸和实业这些事儿,里里外外摸了个透。父女俩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张建华是老兵作风,说一不二,雷厉风行,靠的是一股子闯劲和直觉。而张航呢,有国际视野,更懂现代管理,玩得转资本运作,也深谙数字化。

她一上任,就开始推“锦贸通”的数字化升级,又大力搞跨境电商。等于说,她给这艘父亲造好的巨轮,装上了一套全新的、更智能的导航和动力系统。老一辈打下的江山,扎实;新一代带来的思维,开阔。这新老交替,简直是无缝衔接。

回过头看,张建华这一辈子,从东海舰队的水兵,到443亿商业帝国的缔造者,他的人生,就踩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鼓点。前半辈子,是穿军装保家卫国;后半辈子,是脱下军装为国创富。他抓住了时代给的每一次机会,在关键的时候敢下注,更厉害的是,他总能为十年后的未来,提前布局。

现在,船舵交到了张航手里。世界变了,更复杂了:全球贸易格局在重新洗牌,科技变得太快,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但你仔细想想,这些挑战,不正好就是新华锦那三大业务板块——国际贸易服务、医养健康、新材料——的用武之地吗?所以,青岛第一大民企这个名头,对新华锦来说,可能根本不是终点。它只是新船长张航,带着这艘巨轮,驶向下一段更壮阔航程时,一个全新的起航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