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可以,先把顿巴斯四个州的地盘完整交出来再说。”
这话要是从别人口中说出,可能会被当成疯子的呓语。可当它作为克里姆林宫的官方立场,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出来时,整个西方世界似乎才品出点不一样的味道。过去两年,太多人以为这只是一场围绕领土的残酷拉锯战,可现在看来,土地问题,或许只是这盘大棋的入场券。
普京摊出的那四条线,每一条都像是在说:你们之前玩的那套规则,现在结束了。乌克兰军队必须撤出俄方已宣布的“新领土”,这跟本不是什么谈判条件,更像是一份战后清算单。至于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冻结现有战线?听着似乎留了点余地,实际上是把占领现状直接摆上台面,逼着基辅和它背后的支持者们承认军事上的失败。
西方的一些分析总喜欢纠结于战线的推进和后退,计算着每天的伤亡数据,试图从中预测出某种拐点。这有点像医生只盯着病人的体温,却忘了去查真正的病根。真正的病根,早在2014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埋下了。普京后来在一次论坛上讲得异常直白,乌克兰政变推翻了那个承诺不加入北约的亚努科维奇,从那一刻起,在莫斯科眼中,乌克兰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邻国。
那把名为“北约东扩”的刀,磨了二十多年,终于抵在了俄罗斯的咽喉上。欧洲那边有些智库还在搞模型推演,论证北约的“防御性质”。这种话,恐怕他们自己都不太信。安全感是相互的,当你把军事同盟的边界线推进到别国门口,还指望对方相信你毫无恶意,这本身就是一种天真。所以,当“乌克兰永不加入北约”和“不接受西方地面部队”这两条被摆上桌面时,整件事的性质就变了。
更有意思的是关于欧盟的那个口子。以往俄罗斯对乌克兰向西的任何一步都高度警惕,这次却罕见地对加入欧盟不再设为硬性障碍。是不是觉得普京突然大方了?这颗糖衣炮弹的迷惑性很强,它巧妙地在乌克兰内部,以及乌克兰与美欧之间制造裂痕。对急于“脱俄入欧”的一部分乌克兰人来说,这似乎是一条可以抓住的稻草。可只要北约这根主心骨还在,加入欧盟的“善意”又能有多大实际意义呢?
克里米亚这次提都没提,反倒让人后背发凉。不提,恰恰说明它没有任何商量的可能。那是普京的“政治遗产”,也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命脉。泽连斯基或许可以承诺不再试图武力收复,但这和承认其主权是两回事。克里米亚就像一个沉默的砝码,压在天平的一端,让所有关于“和平”的讨论都显得异常沉重。
所以,别再问俄罗斯会不会吞并整个乌克兰了。从目前看,普京的胃口,或者说他的战略目标,远比单纯的领土扩张要宏大得多。他要的,是掀桌子。把冷战后美国主导的欧洲安全架构彻底打碎,然后在一片废墟上,逼着所有人重新坐下来,谈一个能让俄罗斯“睡得着觉”的新规矩。
这场冲突已经不是简单的俄乌冲突了,它是俄罗斯与整个西方秩序的一场豪赌。乌克兰的反攻表现,西方的武器援助,都没能让俄方在核心诉求上后退半步。这种战略耐心,比很多人预想的要可怕得多。
这牌局从头到尾,赌的就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两种秩序的生死。谁先眨眼,谁就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