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利率“跌跌不休”:是触底反弹还是继续探底?

2025年8月,中国银行业迎来新一轮存款利率调整潮。江苏银行将三年期定存利率从1.85%下调至1.75%,吉林龙潭华益村镇银行三年期利率直降20个基点至1.75%,国有大行活期存款利率更跌破0.1%关口。这场持续三年的利率下行浪潮,正以每月数个基点的速度重塑居民财富管理版图。当三年期定存利率从2022年的3.25%跌至当前的1.75%,当5年期利率与3年期形成倒挂,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银行存款利率是否已触达底部?

一、利率下行:一场由多重因素驱动的“慢变量”革命

1.1 宏观经济周期的“压舱石”效应

中国金融体系正处于利率周期转换的深水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42%,较2024年同期下降0.23个百分点。这种趋势背后,是实体经济需求不足与银行资产端收益压缩的双重挤压。

LPR传导机制:2025年5月LPR双降后,1年期LPR降至3%,5年期以上LPR降至3.5%。贷款端收益下行直接倒逼存款端成本调整,形成“利率双降”的螺旋效应。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2025年前7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多增5.12万亿元,但制造业PMI连续5个月处于荣枯线下。这种“宽信用、弱需求”的矛盾,迫使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基调。全球利率联动:美联储维持零利率政策,欧元区存款便利利率为-0.5%,全球主要经济体利率中枢下移形成“比低竞赛”,中国难以独善其身。

1.2 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自我救赎”

商业银行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负债端革命。以建设银行为例,其2025年二季度净息差为1.31%,较年初下降0.18个百分点。这种压力在中小银行更为显著:

成本倒挂困境:村镇银行三年期定存利率普遍高于国有大行,但资产端收益率却因客户资质下沉而更低。嵊州瑞丰村镇银行三年期利率从2.75%降至1.3%,正是这种压力的直接体现。期限结构错配:2025年6月数据显示,银行结构性存款平均期限达103天,较去年同期延长4天。这种“短存长贷”模式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加剧了银行风险。监管导向转变:央行2025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优化存款利率自律管理”,要求银行打破“高息揽储”惯性。

二、利率下行轨迹:从“快跌”到“缓降”的阶段性特征

2.1 2022-2024年:政策驱动的“断崖式”调整

这一阶段利率下行呈现明显的政策驱动特征:

国有大行领跌:2022年9月,六大行率先下调存款利率,三年期定存从2.6%降至2.35%,开启本轮调整序幕。中小银行跟进:2023年二季度,128家中小银行集体下调利率,形成“大行先行、中小跟进”的调整梯队。调整幅度:三年期定存利率累计下调125个基点,五年期下调140个基点,调整速度创历史纪录。

2.2 2025年至今:市场驱动的“磨底式”调整

当前调整呈现三大新特征:

调整频率提升:2025年前8个月,已有237家银行调整存款利率,平均每月调整近30家,远超2024年同期水平。期限结构分化:三个月期利率跌破1%,但结构性存款挂钩指数、基金的产品预期收益率仍达5.4%,显示银行在负债端实施“精细化定价”。区域差异显现:长三角地区村镇银行三年期利率普遍高于东北地区20-30个基点,反映区域经济活力对利率的支撑作用。

三、未来利率走向:三种可能的演进路径

3.1 基准情景:温和下行至1.2%-1.5%区间

若维持当前政策基调,三年期定存利率可能在2026年二季度触及1.5%关口。支撑因素包括:

LPR持续调整:预计2025年四季度LPR可能再降10个基点,推动存款利率同步下移。净息差保护:当前1.42%的净息差已接近商业银行盈亏平衡点(1.3%-1.4%),进一步下调空间有限。居民储蓄惯性:2025年7月住户存款净减少1.11万亿元,但定期存款占比仍达68%,显示储蓄意愿依然强劲。

3.2 乐观情景:阶段性企稳回升

若出现以下情况,利率可能触底反弹:

经济复苏超预期:若三季度GDP增速回升至5.5%以上,可能触发政策收紧。通胀预期升温:CPI连续三个月超过2%,将限制货币政策宽松空间。资本外流压力:若美元指数突破110,可能倒逼利率政策调整。

3.3 悲观情景:加速下行至1%以下

在极端情况下,利率可能突破现有框架:

全球利率竞赛:若日本、欧元区进一步实施负利率政策,中国可能被迫跟进。银行风险暴露:若中小银行不良率突破3%,可能引发系统性降息以缓解压力。政策创新突破: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彻底打破利率下限约束。

四、应对策略:在利率寒冬中寻找投资暖流

4.1 居民财富管理转型

存款替代组合:以“货币基金(20%)+国债逆回购(30%)+银行理财(50%)”构建收益增强组合,当前预期年化收益可达2.8%-3.2%。期限错配策略:将50%资金配置于一年期定存锁定收益,30%配置于三个月期产品保持流动性,20%参与结构性存款博取超额收益。税收优化安排:利用大额存单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对20万元以上资金进行专项配置。

4.2 银行负债管理创新

差异化定价体系:如辽沈银行对10万元以上三年期定存提供2.0%优惠利率,通过客户分层实现精准定价。产品创新突破:开发“存款+期权”结构产品,在保障本金安全前提下,挂钩沪深300指数获取增强收益。数字化运营升级:通过AI算法实现客户存款需求预测,动态调整各网点利率报价。

4.3 政策调控空间

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若降准0.5个百分点,可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间接缓解银行负债压力。定向再贷款工具:对小微企业、绿色产业实施定向利率补贴,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宏观审慎评估(MPA):将存款利率定价行为纳入考核体系,约束银行非理性竞争。

五、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利率图景

5.1 国际利率比较

发达经济体:日本十年期国债收益率0.8%,欧元区存款便利利率-0.5%,美国联邦基金利率1.5%-1.75%。新兴市场:印度十年期国债收益率6.8%,巴西SELIC利率10.5%,显示中国利率水平已接近发达经济体区间。

5.2 跨境资本流动影响

债券通南向资金:2025年前7个月净流出1200亿元,反映境内利率吸引力下降。港股通分红再投资:2025年二季度通过港股通获得的股息再投资额同比增长45%,显示权益资产对存款的分流效应。外汇存款变化:7月外汇存款余额增加320亿美元,其中企业存款占比达68%,显示套利资本流动加剧。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

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行轨迹,本质上是中国经济转型期金融体系自我优化的过程。当三年期定存利率跌破2%心理关口,市场正在经历从“储蓄文化”到“资产配置文化”的深刻转变。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预测利率底部,不如构建适应低利率环境的投资体系: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平衡风险收益,利用金融创新工具提升收益弹性,在动态调整中把握结构性机会。

免责声明:本文分析基于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投资者应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制定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