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亚洲杯走到半决赛,我似乎才开始察觉一些门道:郭士强在下一步布的大棋,早就把目光投向了世界篮球舞台,想着带领中国男篮冲击奥运会的更高层次。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次亚洲杯男篮名单公布时,大家都闹腾了一圈,尤其对高诗岩和李祥波的入选有些异议。有不少人还在质疑郭士强带了五个后卫,但中锋位置只安排了胡金秋和余嘉豪两个,而且,胡金秋还不是主要打五号的位置,在四号位上的发挥反倒更拿手点。
这样的用人策略,在热身赛和亚洲杯小组赛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内线的胡金秋拼命扛着,余嘉豪也屡次被对手盯防成了内线的短板。至于李祥波几乎没有什么作为,出场时间寥寥无几。
锋线上的实力确实不太理想,朱俊龙主要是防守型的小前锋,投篮的次数也不多,根本发挥不出俱乐部里的水平。赵嘉义在不少时间段里担任四号位,但进攻的勇气不足,也没能为中国队的内线提供更多的攻击支持,要不是王俊杰加入,四号位几乎没有人可以担起这个责任。
后场上,只有赵睿能扛起大旗,胡明轩则像在梦游一样,状态起伏不定,甚至有场次完全没有得分。程帅澎也是如此,在八强和半决赛时遇到针对,几乎没有太多发挥空间,半决赛里,程帅澎都没上场,连中国队的数据榜都没有他的名字。廖三宁在小组赛几乎没有亮眼表现,直到八强战打韩国队时,投中一记关键中投,才让人想起了CBA和热身赛时的廖三宁。至于高诗岩,更是争议不断,联赛中表现比他更出色的后卫不少,比如广厦的孙铭徽。
就算阵容看起来有点捉襟见肘,郭士强还是硬是带队打进了决赛。而且,半决赛的对手可是不可一世、横扫亚洲球队的新西兰队。这场比赛赢了14分(9884),考虑到对方的实力以及之前的表现,基本可以说是一次大获全胜。
从比赛的情况来看,郭士强在用人方面确实挺有眼光的。被很多人质疑的高诗岩、廖三宁,再加上胡明轩在时差影响下的发挥,在这场关键战中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高诗岩,功不可没,他拼命的防守、激烈的抢断,打乱了新西兰队的攻防节奏,为中国队争取了不少进攻的机会。高诗岩在攻防两面都表现得很出色,几乎可以说是快要锁定胜局了,那空位三分球,直接把新西兰队的士气彻底打垮。这也是郭士强看中了他的特点,将这个优势发挥到了极致,真的是一针见血的精彩表现。
这次的阵容,每个人都各有特色,也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但郭士强看得很准,把他们各自的优势巧妙融入队伍中,取长补短,最终组成了一个实力很强的团队。正是这样一个团结协作、互相鼓励的团队,把每个人的长处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才算真正把整体的力量展现出来。
对阵韩国队的那场比赛,第三节遇到一些比较严厉的判罚,队员们都自发地聚在一块儿,相互打气鼓劲儿。结果,不光战胜了经常针对我们的韩国队,还让正在场上的裁判感受到我们的坚韧和决心。
这是郭士强挑人里的“套路”之一,重视的是每个球员都能专注合作,具备那种团结一心的精神,能把一批不太被看好的球员糅合在一起,打出那种团队协作远胜个人强项的地道现代篮球。
郭士强也是从2009年那场风波中吸取了教训,不会让这些事情再重演,他不愿让队员只照着主教练的统一战术打球,甚至不愿把那些不愿为团队拼搏、只管自己成绩的球员留在队里。所以,在比赛中,他能够针对某个队员的失误或者战术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大声呵斥,吓得球员都乖乖服输,然后在下一场比赛中表现得更出色。就像王俊杰,那是队里唯一一位大学生球员。
一开始,我和不少关心中国篮球的朋友一样,担心咱们队里的内线实力太单薄。胡金秋努力打五号位,但怕在赛会制的比赛中吃不消。余嘉豪还显得不够成熟,李祥波在CBA的赛场上也还没完全摸清。这样的内线组合,能应对亚洲杯赛会制的比赛吗?
而且,这五个带的后卫,是不是郭指导自己是后卫出身,所以特别偏爱后卫类型的球员呢?
在小组赛中,确实暴露出中国队的一些短板,比如胡金秋只能坚持打到两节半左右,余嘉豪总是被对手的四号位、五号位,甚至外线的球员盯防得死死的,几乎都是被“轻松突破”,让中国队在篮下防守方面压力巨大。而且,外线的球员总爱待在外围,几乎没有带球突破或者冲击内线的表现,也缺少那种能缓解油漆区压力的进攻手段。
虽然我们顺利以小组第一出线,直接闯进八强,还轻松击败了韩国队,十年后再次杀入半决赛。但面对身材高大、对抗硬朗的新西兰队时,舆论几乎一致看淡中国队。我也觉得,能打进四强已经挺不容易的,输掉比赛也没啥可挑剔的,所以抱着放松的心情看待这场半决赛。没想到哨声一响,气氛又变得紧张起来,中国队竟然有机会战胜对手,冲击决赛了。
中国队没让大家失望,凭借一场大胜,击败了那支试图会师决赛、把亚洲篮球按在地上摩擦的新西兰队。看完这场比赛,我似乎有点领悟:原来,郭士强挑选球员的眼光,是专门针对澳洲两强的。
澳洲队的球员个头都挺高,尽管平均身高没比中国队高出多少,但他们在对抗和个人技术方面,单兵作战的能力绝对领先一筹。要是郭士强照中国男篮一贯的组队思路,用身高来定球队的话,那就根本无法跟身材高大、技术优越,强烈对抗和攻速都特别快的澳洲队抗衡了。所以,他果断放弃了所谓的内线优势,改为加强外线的攻防转换,用轻快敏捷的小个子阵容,来应对澳洲那“高大、全能”的打法。
外线的球员们普遍有个共通点,就是控球能力要比锋线和内线的厉害一些,即使是队里的短小精悍的角色,也是如此。从小组赛一路打到半决赛,中国队的失误控制得不错,保证了进攻的效率。而且,体型偏小的球员在灵活性方面明显优于大个子,攻防转换的节奏也更快。用这样的阵容对抗新西兰队,才是赢得比赛的秘诀所在。
这场半决赛,队员们都发挥了应有的水平,不过不得不说,后卫线才是真正让中国队赢球的关键。五大后卫轮换不断,总共拿了56分,占了全队得分的57%。外线的球员不仅能投3分,突到内线得分也屡屡制造杀伤,廖三宁终于展现出自己的特色,两次突破内线上篮得分。内线三人贡献了21分,胡金秋拿了12分,余嘉豪得7分,李祥波则是2分。外线3分球的命中率达到了47%,是所有参赛队中最高,这也体现了中国男篮现代篮球的理念,已然成为亚洲第一的队伍。
要说这阵容,或者说这样的内线实力,打亚洲队真没啥大问题。小组赛主要是在练外线,专注于3分投射。除了跟东道主沙特队遇到点麻烦外,其余比赛基本上都是碾压对手。跟韩国队的四分之一决赛,如果不是裁判插了一手,第三节差点就能赢个20分。
郭士强在挑人组队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应付亚洲球队,他的目标可是瞄准那些更强的对手。尤其是那两支来自澳洲的球队,都是国际上有名的强队,特别是澳大利亚队,排名还在前四呢。
郭士强偏重澳洲球队,而对亚洲球队并不特别在意,这其实透露出他的选人大策略。可以看出,他的眼光已超越了亚洲篮球的范围,立足自身实力,目光放得更远,准备带队冲击世界篮球赛场。这支男篮阵容,其实就是为国际大赛提前铺垫的。
今晚凌晨,澳大利亚大胜伊朗44分,证明中国男篮早就甩开了亚洲队伍一大截。这场半决赛,澳大利亚队狠狠地打了亚洲篮球一个响亮的耳光,要说脸面得靠中国队来撑场了。不知道中国队有没有机会战胜澳大利亚队,拿下一座含金量更高的亚洲杯呢?
说实在的,按澳大利亚队这次亚洲杯的主力阵容来看,中国队赢的可能性大概不到三成。不过,澳大利亚队也不是没有软肋,他们的板凳深度其实比不上中国队。从第三节的后半段开始,澳大利亚基本都用替补阵容上场,但这个阵容的实力甚至还不如伊朗队。到了第四节,澳大利亚的替补们只拿了10分,差点就能说他们的替补战斗力不咋样。
现场解说说澳大利亚队这是在为决赛做准备,想让主力多歇歇。我不太认同这个说法,一场篮球赛对职业运动员来说,其实不是难事,比赛这么点时间,恢复体能根本不成问题。澳大利亚在领先后轮换替补阵容,其实更像是在“临阵磨枪”罢了。
澳大利亚队很清楚,中国队每场比赛都在大规模轮换球员,采用各种阵容组合,变换战术,还能随时保证场上球员的体能储备。这支队伍阵容厚实,或许就是澳大利亚心里头的心头大患。前两节基本不用主力轮换,主要目标就是尽快拉开比分,为练习替补阵容应对中国队频繁轮换的战术做准备。
比起阵容厚度,中国队胜澳的绝招就是这个。一直保持高强度防守,不放松,就像新西兰队那样,被中国队击得精神崩溃,最后两分钟几乎都已经放弃了。
打到决赛,谁都不会轻易放弃,更何况中国队已经超越了输赢的范畴,能走到这步就算赢了。澳大利亚那边紧张得不得了,临战磨刀,他们可承受不起失败。心态,实际上也是赢输的关键。
我觉得中国队挺有希望的,就算因为实力上的差距没能拿到冠军,至少也会拼得很拼、很精彩。再者说,用这样的斗志,用超越亚洲、放眼全球的篮球理念对阵实力强大的澳大利亚队,输了也算是赢了。
只要能和澳大利亚抗衡,就说明有能力在国际篮坛站稳脚跟——这也正是郭士强带领下的中国男篮不得不追求的目标——他们正奋力在迈向巅峰的路上不断攀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