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强大却低调辅佐,他是革命先贤的得力助手

在过去的战争年代和现在的创业初期,那些特别有能力的人通常都会争夺领导的位置,然后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带领团队走向成功,成为众人瞩目的领袖。而有能力却愿意甘当副手的人,可以说是极为罕见。

当有个人能力非凡,却甘心全心全意帮助另一个人时,这两个人就像是天生的一对。不管他们的事业最后是否成功,这段情谊都会被人津津乐道。

孙中山非常幸运,因为他有一位愿意甘当绿叶的亲密同伴黄兴。

黄兴的人格形成,和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1874年9月,黄兴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有学问的人,母亲也来自名门望族。家里不仅有大片良田和房产,还有许多藏书。可以说,黄兴成长在一个典型的晚清地主家庭中。

由于家庭的影响,黄兴从小就阅读《四书五经》这类传统书籍,学习儒家的忠孝礼仪等道德规范,并练习写八股文。

黄兴花了十几年时间刻苦学习,终于在22岁时考中秀才,成为晚清“士人”阶层的一员。

士人,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

他们可以和张良一样出谋划策,可以和萧何一样处理日常政务,甚至可以和韩信一样统兵征战,但他们从不争当“皇帝”,不做掌控一切的领袖。即使有这样的机会,他们也会主动放弃,然后推举一个有才华的人,当他们的代言人。

在《史记》中有一段记载,提到萧相国何是沛丰地方的人。他因为办事稳妥不出错,被任命为沛县的主吏掾。

一句“文无害”,就表明了萧何的政治立场。

《史记·高祖本纪》用更简单的话来说:

刘季说,现在天下混乱,各路诸侯纷纷崛起,如果选错了将领,可能会导致彻底失败。我并不是害怕自己,而是担心能力不足,无法保护好家人。这是件大事,希望能重新挑选一个合适的人选。萧何和曹参他们都是文官,只顾着自己的安危,怕事情失败后被秦朝灭族,都推辞不做,最后还是选了刘季。

刘邦觉得自己能力不够,觉得没法带着沛县的小伙子们在乱世中活下去,打算放弃沛公这个位置,让给萧何或者曹参。但萧何和曹参害怕起义失败会被秦朝连坐九族,所以他们放弃了当领导的机会,继续支持刘邦。

萧何的决定,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选择。

他们的角色就像是“政府的执行官”和“皇帝的助手”,最理想的目标是与皇帝一起治理国家。如果能够成为皇帝的老师,那可是家族的大喜事,可以在家族史里单独记上一笔。

黄兴在勤奋学习儒家经典、考取秀才的过程中,已经继承了士人的精神,并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

黄兴的一生都充满了士的精神。

第二点,

从普通人成长为真正的士人,往往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转变期,有时甚至要通过一次深刻的失败,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定位,并重新定义人生的方向。

1903年,黄兴从日本弘文学院毕业,年底回到了湖南长沙。他邀请了章士钊、宋教仁等人,一起创立了华兴会,他们的口号是“同心协力,公平交易”。

大家一致推选黄兴担任会长。

由于华兴会的成员大多是知识分子,缺乏武装革命的经验,黄兴于是又创立了同仇会,并亲自担任会长。他用了一年的时间,招募了上万名哥老会成员。

做完这两件事后,黄兴的手下文人和武士都聚集在一起。接着,他们卖掉了长沙的祖宅和田地,准备用这笔钱在湖南发动起义反对清朝。

但是,在起义还没开始的时候,湖南的官府就已经得到了消息,开始四处抓捕黄兴。

黄兴只好逃到了日本。

后来,黄兴从日本回来,又策划了一次反清起义,结果还是失败了。

这两次起义的失利,并未改变黄兴反抗清朝的坚定意志,却大大削弱了他对亲自指挥反清斗争的信心。

黄兴的锐气受挫后,再也无法胜任领导者的角色,从此,他的人生道路更多地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精神的影响。

1905年7月,黄兴和孙中山在凤乐园餐馆碰面,宫崎寅藏给他们介绍了彼此。

在与孙中山见面之前,黄兴就已经知道了他的事迹,但他并不欣赏孙中山,因为他没有读过儒家的书,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所以在他看来,孙中山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

黄兴曾说,孙中山既不像绿林中的英雄豪杰,也不像刘秀、邓禹那样缺少豪迈气概的书生。

黄兴和孙中山见面后,才发现孙中山是个温和正直、爱读书的人,思路清晰,说话有条理,像个真正的领袖。黄兴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孙中山,开始毫无保留地跟他分享自己对中国革命的看法。

孙中山和黄兴从此成了好朋友。

第二个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宣告成立。

在成立大会那天,有八十多位代表到场,其中七十人是黄兴的老朋友,三个人是日本人,而孙中山的老相识只有十人。

这么大的人事差距,如果黄兴愿意争夺领导地位,其实是有机会的。

黄兴却不愿争这个位置,他说孙中山先生已经是党的领导人,无需再进行选举。于是,他主动让孙中山担任同盟会的总理,自己则担任“执行部庶务”,负责处理同盟会的日常事务,协助孙中山工作。

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就像是萧何一样,承认了“士”的人生角色。

同盟会建立后,大约有九十三名在日本学习军事的学生加入了组织。黄兴觉得,这些同志回国后需要掌握军队的力量,但不能暴露自己革命者的身份。因此,他把大家的会员证收起来自己保管,并组建了一个名为“丈夫团”的核心小组,作为革命军官的中坚力量。

这批人后来大多成为了清朝新军的高级军官。

黄兴负责同盟会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与那里的革命军官关系密切。他还亲自管理“丈夫团”的事务,成了这些革命军官的直接上司。

这两方面的联系,为黄兴后来亲自前往前线领导反对清朝的起义打下了基础,他也因此成为了孙中山领导下同盟会的军事领导人。

三、

黄兴虽然在同盟会有很强的实力,但他一直不争当领袖。后来同盟会里有人背叛孙中山或者闹分裂,黄兴都坚决支持孙中山,帮他维护领袖地位。

1907年3月,孙中山离开了日本。

在出发之前,一些日本的政界人士和商人给了孙中山1.5万元。他从中拿出2000元给了章太炎等人,用来支持《民报》的运营,剩下的钱全都带走了,准备用于“潮州起义”的开支。

孙中山这样安排资金肯定有自己的考虑,不过章太炎他们觉得,给他们的办报钱太少了。到了5月,潮州起义也没成功,投入的钱全都白费了。因此,他们认为这些钱应该全部留给他们,而不是用来发动起义。

在这种情况下,章太炎等人提议召开一次特别会议,决定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位,重新选举黄兴为同盟会的总理。

事情一出,黄兴立刻表明态度:

革命关乎大家的生死存亡,而不是个人的名利地位。孙总理德高望重,各位如果希望革命能够成功,就不要误解,要真心支持他,以免做出不义之事。

黄兴寥寥数语,平息了一次针对孙先生的强烈反对潮。

同年8月,一些同盟会成员如张百祥、焦达峰等人觉得,既然孙中山不在日本管理同盟会的事务,就没有理由继续让他担任总理。他们还担心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政策会损害地主和士绅的利益,因此建议改为“平均人权”。

后来,他们和一些同盟会的成员合作,打算模仿哥老会和洪门的“另立门户”做法,创建共进会,与同盟会分开行动。

面对同盟会内部的分裂势力,黄兴再次站出来,用一句“革命有两路,两路该谁当正”的话,来维护孙中山的地位,维护同盟会的团结。

1909年,陶成章和朋友们在南洋写了一篇《孙文罪状》,想掀起更大的反对孙中山的风潮。他们还希望黄兴能一起发表声明,召集同盟会的会员来讨论孙中山的问题,并重新选举同盟会的领导。

这次,黄兴亲自去了南洋,与同盟会的成员一一交流,向大家解释孙中山的困境,劝说大家不要跟随陶成章闹事。

在平定了南洋反对孙中山的情绪之后,黄兴给孙中山写了一封信,说:

“陶某虽然凶狠,但我自当用尽全力抵抗。”

1911年12月,宣布脱离清朝的各省代表在南京聚会,选举湖北都督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因为黎元洪在武昌,所以黄兴代行大元帅的职责,到南京任职,负责领导革命全局。

按照各省代表商定的规则,推翻清朝后,新政府的总统将从大元帅和副元帅中选出。这样一来,如果黄兴担任代理大元帅,他就会成为总统的候选人。

那时候,黄兴待在上海,并不想去南京上任。但大家一直劝他,说为了革命的大局,应该去。黄兴实在推不掉,只好准备东西去了南京。

就在他准备出发的前一天,听说孙中山要回国了,黄兴马上决定辞去工作,并向大家说明了原因:

孙中山先生已经启程回国,不久就能到上海了。孙中山是同盟会的总理。他不在的时候,我可以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经在回国的路上了,如果我不等他到上海,提前到南京任职,他会不高兴的,也会让党内的人产生猜疑。

太平天国早期胜利连连,发展迅速,但由于几位领导人争权夺利,最终导致失败。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革命伙伴最重要的就是齐心协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大家就必须不争个人利益,相互谦让。

因为这样,黄兴最后放弃了当领袖的机会。等到孙中山回来后,他又极力推荐孙中山当新政权的总统。

可以说,要是没有黄兴的帮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或许早就失败了,也无法获得“国父”这样的历史地位。

黄兴这样做,主要因为他承担着士的职责。

四位

黄兴与孙中山长期合作,意见不合在所难免。

他们第一次产生分歧是在革命成功后,关于新政权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国旗。

孙中山认为,兴中会的同志曾多次挥舞青天白日旗起义,洒下了许多鲜血,因此这面旗帜具有重要的革命象征意义,新的政府应该采用它作为国旗。

黄兴觉得,青天白日旗和日本的太阳旗长得太像了,不太合适。而中国周朝的井田制代表着土地平均分配,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里也有这个理念。所以,用井字旗作为新政权的国旗最合适了。

两个人大吵起来,谁也不肯让步。

为了保护青天白日旗,孙中山气愤地说:“南洋的同志有好几万人,都高举这面旗。你们要是不想要,就先把我杀了。”黄兴一听,非常生气:“这面旗你们自己留着,我就不在同盟会里了。”

其实从他们选择的旗帜上,也能看出两人的差异。

孙中山小时候在国外长大,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特别在意,所以对井字旗没怎么上心。另外,日本是同盟会的重要基地,用青天白日旗可能会让日本高兴,得到更大的支持。

黄兴原本是科举考试中的秀才,他特别尊重平均分配土地和上古三代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他坚持使用井字旗就很容易理解了。

不过,因为两人的思想不一样,黄兴还是同意孙中山的建议,说:

名声不一定要自己挣,成就也不必全靠自己建立,有时候成就了事情也不一定非要自己出头。您何必非要执着于带头冲锋呢?但现在为了党和大局,我只能勉强同意您的意见。

他启用方格旗是出于对士人的尊重,而放弃方格旗同样是因为对士人的尊重。

他们再次产生分歧,是因为宋教仁被刺杀的事件。

1913年,国民党在大选中获胜,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有机会组阁执政,走到哪里都人山人海,政治前景看起来非常光明。新当选的总统袁世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派人到上海杀害了宋教仁。

这件事一出来,全国上下都炸开了锅。

关于宋教仁遇刺案的处理,不仅社会各界议论纷纷,国民党内部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黄兴觉得,既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了,再用武力来解决政治上的问题就不合适了。对于宋教仁被刺杀这件事,应该走法律程序来处理,比如把国务总理赵秉钧告上法庭,让法院发传票,请他去法庭接受调查。

孙中山觉得,尽管推翻清朝的革命已经成功,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又成了国民党推行新政的对手。为了争夺政权,双方还得长期较量。这种生死攸关的局面,怎么可能靠法律解决呢?必须通过武装起义,为宋教仁讨回公道。

经过一番争论,黄兴最终同意了孙中山提出的发起二次革命的计划。

战争开始后,北洋军的攻势非常猛烈,不到半个月就攻克了江苏徐州、安徽安庆和江西湖口等地,占据了有利的位置。黄兴见大势已去,便没有遵守“死守南京”的命令,悄悄离开了重镇南京。

事后,孙中山非常生气,批评黄兴是逃兵,说这样会让我们失去割据东南的机会。但黄兴辩解说:

我坚持到底,国家可能会受到破坏,即使胜利了,全国也会变得很混乱,还有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

这件事显示了黄兴既有文人的软弱,也有文人的正义。

他们在中华革命党事件上第三次产生了不同意见。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认为问题出在党员不够听从指挥,于是1914年他创立了中华革命党。这个党的主要原则是所有成员必须无条件服从孙中山的领导,全心全意支持他,并且在孙中山的指导下统一行动。

孙中山为了达到目的,还在党章中明确规定,如果有背叛行为,愿意接受最严厉的惩罚,并要求党员在这些条款上按手印,表示他们愿意遵守承诺。

黄兴对这种事感到很困惑。

黄兴认为,领袖和党员都是革命队伍里的人,政治地位应该是一样的,怎么能说谁忠于谁呢?而且按手印是罪犯承认犯罪行为的方式,怎么能用在高尚的政治活动中呢?

黄兴决定不加入中华革命党,也不接受协理这个职位。

从此,黄兴和孙中山各自走了不同的路。

两年后,黄兴因病去世,那时他才42岁。

黄兴年轻时离世,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孙中山的做法感到失望,导致心情低落,进而影响了健康。他追求的是合作,而不是简单的服从,是希望实现一种皇帝和士大夫共同治理国家的模式,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命令。

他与孙中山走向不同道路,这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读书人的高尚品格。

黄兴去世后,章太炎在追悼会上送了一副挽联,上面写着:“没有他就没有民国,有历史的地方必定有他的名字。”

确实这样的。

黄兴是孙中山早期最核心的战友之一,没有黄兴的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难以成功;而没有孙中山,中国的民国历史也将改写。

孙中山一生中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黄兴。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一个领导者能遇到像黄兴这样的人,那真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比如刘邦有萧何,曹操有荀彧,刘备有诸葛亮,孙中山有黄兴,毛泽东有周恩来,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

这些和黄兴地位差不多的人,不管他们来自哪里、做了多大的成就,最终都是士。

只有士人能甘当无名英雄,永远做别人的助手。

史书会记下领袖们的辉煌,但也不会忽视士人的贡献,这也许就是“有史必有斯人”的另一面吧。